为了破除死三角,现在有两种方法了:
沿着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榨取盈余或沿着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提升挤迫,二者只满足其一整个死三角消失。
差别在于:
前者卖家的利益较大;后者买家的利益较大。
而实际中:
二者的混合使用常见。
带来的效果是,死三角利益的分割:
前者可让消费者保留大部分盈余 —— 要点是在边际上榨取;后者可让员工分享租值。
无效率的三角消失会使老板、员工、消费者三方面得益。
而且:
这分析容许交易或监管费用存在,但通过价格调校的安排这些费用是被压下去了。
反过来想:如果人很闲,你还要分很多精力去分析谁比较闲,这种监管费用,不也是一种浪费嘛 —— 所以尽量忙起来就好了,只要忙是创造价值。
如果想通过成本端的调整进行死三角消除,一个必要的条件是成本端可以灵活调整。然而:
这里的困难,是交易费用的存在往往导致合约的安排锁住了资源或生产要素调动的灵活性,例如签了长期合约,租金与工资不能下调。
不能下调,对于景气时候问题不大,不妨碍挤迫效应的产生;但是:
当生意不景,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空置,产品的售价没有以下调来提升挤迫与租值的空间!
我认为这是生意亏蚀需要关门倒逼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以这也是老人家反对劳动法的原因了。
延伸一下,如果非要维持就业,政府会采取什么行动?信贷、财税(很多时候本质也是信贷,或者直接跟就业挂钩)等方面的补贴。以信贷为例,此论文分析:
We show that cheap credit to impaired firms has a disinflationary effect. By helping distressed firms to stay afloat, “zombie credit” can create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n turn, put downward pressure on markups and prices. We test this mechanism exploiting granular inflation and firm-level data from twelve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e cross-section of industries and countries, we find that a rise of zombie credit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firm defaults and entries, firm markups and product prices; lower productivity; and, an increase in aggregate sales as well as material and labor cost. These results hold at the firm-level, where we document spillover effects to healthy firms in markets with high zombie credit. Our partial equilibrium estimates suggest that without a rise in zombie credit post 2012, annual inflation in Europe during 2012-2016 would have been 0.45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本质上这是缓兵之计:
- 期望经济能再好起来了;虽然
- 作者的框架及图表都显示,通胀被压制了;但是长期
- 表现不佳的企业不退出、还有大把的闲人,那么需求一定会扩张
- 表现为D'向右移动了,也就是说
- 增长的工资叠加以刚性的劳工合约,一定会带来通胀螺旋
- 如果再叠加好企业的退出,由于利润太低
- 产业的长期竞争力都可能下降,所以
- 补贴要有明确的条件、及退出窗口,不能成为养闲人
此外,作者可能没有考虑进出口的影响,以及我兔的作用 —— 如果看新冠之后的美帝:
- 提高了进口的成本(Trump的政策)
- 又极端的维持了收入(不上班也发钱,补贴的极致了)
- 然而产出明显不够(都没人上班了,谁来产出?)
带来了啥?看美国通胀数字就好。
回到作者的分析。如果将简单现象进一步扩展:
离开了造锦盒的小老板,跑到有规模的制造厂去,本节提出的分析依然适用,只是略为复杂。
怎么复杂?就是要从整体来看:
一厂之内,不同的产品有些租值可观,有些租值是零。
说某产品在边际上有零租值是说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满足了帕累托,而厂商要争取的事边际之内其他产品的租值综合达到最高点。
点解?通过产品组合及其定价,实现租值最大化。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
工厂之间互相发放工作的现象。
这现象背后:
对调校挤迫有助,是价格之外的另一种调校,可以减少挤迫度的大幅波动。
互为冗余,削峰填谷是也 —— 此时赚的是剩余产能的钱,不是产品设计能力,也不是渠道的开发能力,这是说小厂和小厂之间的关系了。
大厂和小厂呢?作者认为:
更要提及的事那些所谓山寨小厂的出现,是跟着大厂揾食的。
不是嗟来之食,而是好些琐碎工作大厂不胜其烦,要发给山寨小厂早。
这种发放由大厂监督质量,但山寨小厂无疑是协助着大厂的挤迫调校。
不胜其烦的背后,是成本结构的不同,包括:大厂的人都比较贵,自身垂直整合可能也没有规模效应等等。这个关系,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代工,或者叫Tier1/Tier2/Tier3...供应商,或者时髦一些叫做生态了 —— 有真生态,真的如亚马逊雨林一般;有的纯粹是自己贴金罢了,要仔细辨别。
另外,现实中也并非所有小厂都只是揾食,不展开了。
总结:
引进榨取消费者盈余与挤迫效应,传统的垄断觅价无效率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方法论角度来说:
从有解释力的角度看,边际用值等于价等于边际成本根本不重要,真实世界是否有这种均衡无关宏旨。
重要的是这分析提供了一个推理架构,教我们怎样想与怎样观察才对。
是的,要通过简单的模型叠加复杂的概念,去解释与观察千变万化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