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成本变得清楚是好事;然而:
挤迫会导致边际成本上升 —— 边际产量下降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这里是说,除了“量”的因素,要考虑“价”:
挤迫会导致工资在边际上升:赶工及加班等会提升边际工资,或要加点分红或奖金,而在中国,老板提供的膳食会丰富一点。
这些增加也是直接成本,促使边际成本上升得更快。
这里背后的原因是,最佳状态只是一个点 —— 信息费用的阻碍,导致无从知晓到底这个点在哪里;而且,投入资源本身也未必可以分割最优点的状态,当然,最重要的是:
在一个阶段挤迫导致边际成本的上升会带来上头成本的总租值上升。
这些上头成本都是什么呢?
那是厂房、工具、老板名头等租值。
要注意,上头成本基本是不变的、前期投入的,所以有趣的一点来了 —— 老板也在其中,他赚的除了一个自身经理人的投入之外,还有就是风险与共、没日没夜、辗转反侧等等了。
相对应地:
也是直接成本的水、电、材料等的平均成本通常不会变。
再往后呢?
如果再增加挤迫边际成本的上升使总租值下降,老板会加价。
所以,从经济学上来看,什么是满负荷?
满负荷或没有空置的定义,是挤迫程度使总租值达到最高点。
换言之,资源的负荷有弹性,而满负荷的定义只能从经济收益那方面看。
也就是说,满负荷未必是达到了设计上最高的产量,而是达到了总租值最高的产量。
当总租值最高,就意味着:
挤迫的一个效果,是把边际成本挤到售价或顾客的边际用值上去。
因为唯有如此:
价等于边际成本,厂房、工具等的租值会达到最高点,均衡点是边际成本等于价等于顾客的边际用值。
如果从生产者的日常决策来看,从产量爬坡的过程中:
资源或生产要素有空置,直接成本有灰色地带,边际成本曲线画不出来。
可不是嘛,那么多人摸鱼,哈哈。所以:
生产的觅价者于是要先选一个自己足以生存而有余的价,下调的空间由上头成本的租值决定,而上调则要看挤迫程度了。
足以生存,背后是说这里可能会有打折、或者各种市场营销等投入,但CM为正,融资足以支撑继续爬坡放量;接着放量,再随后才是上调价格,那一定是供不应求了 —— 这也是一个反复调试的过程:
因此,虽然生产觅价者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先选价或调校价来让挤迫把边际成本变得明确然后挤到价那个位置去,价是边际收入,而挤到那一点租值会是最高的。
接下来,老先生又可以自嗨了:
我认为传统是本末倒置了。
怎讲?
资源空置是常有的事,边际成本曲线画不出来,于是无从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来“觅”出这均衡点上头之价。
先选一个价,然后把价上下移动来调教挤迫,价的本身是边际收入。
我认为厂家们一般是这样处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