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彬老师讲解
你有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你为了防止或者是防御被别人拒绝,如何表达?
你的语言体系是一个试探性的语言体系,并且说话相对委婉,永远都不会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且下意识地会优先为对方考虑,考虑到他的种种反应。但是你的内心却是这样认为的。你认为你是善良的,也就是说不想伤害别人,或者说话应该很礼貌,这种礼貌是一种谈话的技巧。这本质上都是在找一个借口。其实上是我们在无意识地试探友善的语言来规避我被别人拒绝的可能性和伤害。
如果我们把这种外在勾勒出一个形象,你就会发觉在别人的眼里我们是一个完全不表达立场观点,永远不把话说清楚的人,总是在试探性说话。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是我经常觉得他应该能猜到我的心思,我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你为什么不理解呢?这也是好怕被拒绝的一种方式。
那么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有多么地害怕拒绝别人。当我们去拒绝别人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种感受?愧疚、自责甚至还有一些心疼。我们的语言体系是一个试探性的体系,会不会造成我们会认为我其实上已经表达了,但是对方没有听懂的感觉。那么在这种愧疚下面,我们自动的语言体系就会变成丧失自主性的语言体系。也就好像这套语言体系后我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别人的同意才可以怎么样。这就是完全丧失了自主性。
我们太害怕伤害到别人其实是在无意识里面我们在防御着这种伤害发生,但是就会造成我们一边树立自己的边界一边又不停地打破这种边界。到最后会非常挫败,非常难受,觉得自己有问题。
这个整体的语言沟通体系就会发觉,试探、委婉,然后不正面应对,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并且我们不停地被别人打破边界,然后造成自我的攻击。
案例:一个女性谈过四段恋爱,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她主动的,没有一个是她喜欢的,甚至其中有一个人是她非常厌恶、讨厌的。她为什么谈恋爱了呢?她以为她拒绝了别人,但在别人眼里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她觉得不想伤害别人会很善良委婉地沟通。那么最后只要这个男的死缠烂打地缠着她,只要有身体上的触碰就会进入到另外一个范围里面。“我谈恋爱了”。这就是害怕别拒绝和害怕拒绝呈现出来的一个表征。我们就会发觉是不是她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性,她明明讨厌这个人,她明明非常厌恶这个人。那么在这极端恋爱中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呈现。是不是我们低估了害怕拒绝对我们的影响,这会让我们变成一个完全没有立场、没有沟通、没有表达、没有自主性被外界推动的人。一方面害怕拒绝别人,给别人带来伤害,一方面又害怕被别人拒绝带来的伤害。
那么什么可以强大到我们可以丧失自己的所有边界和自主性?
是遗弃、胁迫。
举例:一个来访者因为不会拒绝受到了非常巨大的长期的侵害,这种侵害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保护自己?
我问她:小时候父母有没有对你说过,如果你不听话或者怎么样就不要你。
有,而且很多,她看向这里的时候,出现的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因为犯了一个错误,她的爸妈把她拧起来扔到了门外面,说,你滚吧,我们不要你了。
那一次她关着脚下着雪,她只记得她拼命地拍打那个门板,拼命地哭,哀嚎,求父母让她进去。
在孩子的眼里,如果我们说,你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孩子不会识别这是一句玩笑话,不会认为这件事不会真实发生。孩子太相信父母了,在那一刻她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恐惧感,从而产生担忧和害怕。害怕恐惧我不听话,父母就会不要我了。这时候她的自主性就丧失了。
所以在她长大后同样有人在提要求的时候,这种巨大的害怕的感受就会立刻上来。那么为什么会有愧疚、心疼、自责呢?
因为孩子并不会认为父母是有问题的,她会本能地认为这个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她会因为自己伤害了父母,觉得父母才会这样对我。所以她是愧疚的,是心疼的,会有一种我伤害了别人的感觉。
在这两种感觉交替下,我们就形成了我们既害怕拒绝别人,哪怕自己的利益受到非常严重的侵害。我们又害怕别人拒绝我们,形成了一个对冲。所以说父母当时的这个行为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其实上是一个非常难以承受的痛苦,这完全超出了孩子可以承受的痛苦阈值。
这就是被遗弃的孩子会自动地在受到胁迫的那一刻放弃自己的自主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