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茵子带着满腔的幽怨来找我倾诉的时候,我刚开始真有点手足无措。看着她梨花带泪,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我差点就相信她对她先生的“控诉”了。
茵子说,她先生“经常”夜不归宿,“一年到头”都在出差,“从不”主动联系她。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在我看来,这段婚姻也差不多可以抛弃了。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我问茵子,她先生最近一周有几天夜不归宿的时候,她想了一下,回答说是两天,一天是因为出差,另一天是加班到凌晨,然后和同事出去喝酒庆祝项目完成,直到清早六点酒局才散场,先生才回家。
一周两次夜不归宿,且都事出有因,算不算得上“经常”?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又问茵子,最近一个月,她先生出差的时间大概是多少天,她说,有十一二天的样子。
一个月出差十一二天,其实也不算是“一年到头”都在出差。或许是因为茵子反感先生出差,因此主观上觉得先生出差的频率够得上用“一年到头”来形容。
然后,我请茵子回忆一下,最近三天里,她与先生沟通的情境。茵子说,最近先生在出差,她翻了通话记录和聊天记录,的确绝大多数的聊天都是茵子主动发起的,但是在通话记录中,却显示了最近三天先生主动打电话过来的次数是四次。
这时茵子若有所思地想了想,原来先生也不是她之前说的那么不顾家,其实先生还是在乎她的。
当人们在描述一个其所认为的“事实”的时候,所说的可能并不一定是客观事实的。
人脑总是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去评判事件,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不自觉地“歪曲”事实,所以,当人们以为自己在客观描述的时候,其实很可能是带着主观评判的,至少是被大脑抽象过,提炼过,总结过的。
这就注定了,我们在沟通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提问,来澄清事实。
在我与茵子的聊天过程中,我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和她一起指责她先生是不顾家的渣男;也没有站在和事佬的角度,去劝茵子对先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我仅仅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茵子看到了她原本没有看到的“事实”,从而引发她自身的思考。
所以,其实当茵子来找我的时候,她是带着答案来的,我不需要劝她,也不需要向她说教,我只是提问,让她自己找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