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天一阁”这个名字,是缘于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风雨天一阁》。文章对明代民间藏书人范钦做了高度的评价,一气读完,感慨万千。一个晴朗的中午,伴随着明媚的阳光,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宁波的天一阁。
古语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借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男子最重要的志向。明嘉靖年间范钦就是这窗前勤读的莘莘学子之一。
看到墙上玻璃框中对于范钦的种种介绍,我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敬意。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少年时熟读《大学》《诗经》《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27虽时得中进士,光耀门楣,成为族中骄傲后,后步入仕途。范钦为官四方,游历渐多,读书自然也就更多。读书之余,范钦还喜好藏书。起先只是某些经典书目的真本、善本。后来拓展到关于地方治理监督等政务书籍,尤其是县志资料等。他从地方志中了解民俗风尚,从科举录中获知人才变迁。从政书、奏议中关注时事政情,从而更好地为政一方。可以说,范钦的为官之路,就是他不断将书的芬芳装满行囊的积淀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读书藏书理念,范钦为官期间,勤政爱民、不畏权贵、抗倭有功,去世时范钦官至三品。
说到藏书,皇家藏书自然容易,规模也较大。范钦个人爱好开始的民间藏书行为自然十分艰难,因为这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世的多重灾祸,所以这样的行为也注定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悲剧行为。但,范钦以及范氏后人明知是悲剧,还勇往直前承担,就让我们在回望中华悠久历史的同时,心生无限的钦佩与敬仰。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伟大人格,它跨越千百年的历史长河,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用一生来积淀,用一座楼来装载。范钦的天一阁,守住的不仅仅是数万册书籍,而是华夏文明的根。我们无法确定藏书楼有多少藏书,但仅就清代乾隆要编纂《四库全书》,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求各藏书家积极献书事件中天一阁的献书,我们就应该非常感慨。当时,天一阁进贡珍贵古籍六百余种,其中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三百七十雨中列入存目。因为献书力度很大,且大都是连皇家藏书馆都没有的珍品,乾隆皇帝非常感谢天一阁,多次褒扬嘉奖。
其实,我能想象到自明清至今,时代久远,其间经历的诸多献书、丢书、毁书的事例应该一言难尽。前者带来荣耀,后者则让人痛心。提起天一阁的传承,真是一部风雨飘摇的动荡史。
范钦宦海半生,九州归来后收藏书籍的劲头更足,收集的书目和数量更是大大增加。他同时也开始打量两个继承人——大儿子范大冲、二儿子范大潜。因为考虑到一楼藏书决不能分开,最后他决定让大儿子继承他全部藏书,而把万两白银给予了小儿子,并定下“书不可分”的家法,以及其他藏书楼的传承与守护规则。一五八五年的秋天,范钦在过完自己八十大寿的九天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一再打量自己的大儿子,他深知自己给儿子留下了一件艰难的苦差事,他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孙子能否完成这个重任,但他别无选择,他也不能再想。
看到橱窗中关于家族传承藏书楼的相关记载,我的心中思潮起伏。家族传承,来守护一座藏书楼,这怎么看都是一件让人听起来惊世骇俗的事情。范氏后人在一系列严格的处罚规则中,动用整个家族的力量历经十三代,磕磕绊绊地完成了对天一阁藏书重任的守护和传承。他们看似守的是一座楼的书籍,其实更守的是一座城的文脉,也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根脉。期间自然少不了某些人的觊觎、后人的意欲争抢、小偷的行窃以及战火的焚烧……但我们知道遗失、偷窃、焚毁的可能是天一阁的藏书,没有焚毁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后裔们对历史文化的坚定的传承信念以及守护优秀典籍的文化良知。
最后,站在范钦的塑像前,欣赏着这位几百年前文人那种略带忧虑的表情时,我的内心也是万分感动。正是有像范钦这类文人的痴迷爱好和执着努力,以及无数的像范氏后人的严格自律和口耳叮嘱、代代相传,当然更离不了所有爱书的文化士子内心的文化良知与默默守望,天一阁,这座民间藏书楼才会屹立不倒,传承至今。
感谢范钦,感谢范氏后人,感谢所有坚守文化良知的爱书、藏书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