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它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自此渐寒,昼夜温差变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当然,“霜”也并非从天而降,它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而成。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一诗:“风卷晴霜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其中提道“野豺”、“疏木”、“百秋亡”,这便是元代文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将霜降分为的三种情景:霜降当日,为一侯,豺乃祭兽;再五日,为二侯,草木黄落;再五日,乃三候,蜇虫咸俯。也就是霜降来临之日,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过了五天,树叶都枯黄掉落;又过五天,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对于秋天的这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古人同样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由于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民间还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在一些地方,这一时节要吃红柿子。此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进补的食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