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学批判(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实例

文学批判(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实例

作者: 孙勿空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01:55 被阅读0次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一个老师,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了一个短篇故事,王文兴的《欠缺》,这个实例让我见识了文学批判在实际阅读中的作用。当然想要炉火纯青,需要多多努力学习。

    内容大致上说一个12岁左右的男孩爱上了一个裁缝,这是他的初恋,但是已婚妇女,善良温柔,不大爱打扮(这点很重要)。以至于魂牵梦绕,拿着自己的童装去给她修剪。为了打消这个念头,他还特意去裁缝店的对面观察这个女的,想从中发现她的缺点,但却发现她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更加不能自拔,但是,最后故事的高潮来了,这个在小男孩眼里几乎完美无瑕的妇女却干了倒会的买卖(可理解为偷窃这类不好的行为),小男孩对比无比伤心,自己心里一直很完美的形象竟然会如此的卑劣。

    作者王文兴也在结束时说了这句话,生命不曾圆满,欠缺无所不在。其实,结合故事,再看文章主题,欠缺,也不难理解,一个处于懵懂时期的小男孩,心智尚未成熟,怀着浪漫主义情怀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还有妇人的欺瞒,难免有落差,和自我心中那个圆满的形象相比,有所欠缺,这样就紧扣了主题。

    但这个老师强调的是复调式的阅读,简单来讲,就是多去注意和观察那些可能在文本中被遗漏的地方,接下来,她就用文学批评的手法,给出了一个精彩的分析。我们再回到上文,我在内容简介中一个括号里说很重要的地方,说他喜欢一个妇女,温柔善良,但不爱打扮,面容和身材并不那么好,注意!对于一个正处于13岁的小男孩,正常所爱的形象是什么?这位老师给出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影片《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片段佐证,如下一群小男孩正在偷看一个冶艳的妇女,身材极好,前凸后翘,以至于起了身体反应。

    文学批判(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实例 文学批判(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实例

    这可能才是正常的现象,再看文章中所提到的小男孩所爱的形象,不免有些偏差,并且这还是作者所刻意描写的,况且这个作者,王文兴,写字很慢,一天可能就写三十多个字,就像村上春树所说,如果文章里出现一把枪,那它必须发射。所以这个老师就去查阅了资料。

    文学批判(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实例

    她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查到了关于性爱或者说爱情观的理论,基本观点表示健康的爱情观,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精神上的爱,来自在孩童时期照顾你的人,或者家庭成员,另一部分是肉体上的欲,产生于青春期,那么会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青春期的肉欲出现,但精神的爱还在家庭成员身上,那不就会产生乱伦吗?其实不会,因为内心机制(可以理解为道德约束一类)可以调和结合,把精神上的爱从家庭成员的身上转移到激发你肉欲的人身上,从而产生正确的爱情观,而且对于这个观点,弗洛伊德还引用了圣经的话“离开父母亲,去和自己的妻子相处”。但是,如果这两份被固置呢?就是说,精神上的爱不能转移到激发你肉欲的对象身上,结果会怎样呢?如下图。

    文学批判(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实例

    当两者被固置,不能转移或结合,那么就会内心机制会失调(防止乱伦机制防堵),那么结果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他爱的,引不起他的肉欲,二是引起他肉欲的他不爱,也就是冶艳的形象让他不能产生爱意。那么再回来看这个小男孩形象,我们就大胆猜测,这个小男孩从始至终,是不是心理都有欠缺!这里是不是就暗藏了作者所写的另一种欠缺!紧扣主题的的欠缺!当然,如果这只是一种文学批判方法,作者根本意图,不必过于追究,如果这真是作者的一个伏笔,那么作者就太厉害了,他从文章第一个字,人物和情节设定都是欠缺的,都紧紧围绕着主题。通过这个老师对于这个文章的的文学分析,她运用的是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的文学批评方法,无论哪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不需要有强制性。如果大家对这类文章感兴趣,就多关注一下我, 我会多努力分享一些好的材料和文章给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批判(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实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ra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