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还算有名气的商业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某研究机构对各个公司销售业绩最好的人进行分析后,发现了这些销售“牛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与人“打交道”。
怎么理解这个会“打交道”?要么是销售员能说善辩会忽悠,还是用户都“太天真太傻”,轻易就被说服?
但这些都是成功“被说服”的表象!擅长销售的人,一定是懂点心理学,又明白与人沟通的某些规律(可能一直在做正确的事,但并不知道道理和规律)。他们掌握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的正确之“道”!
你也许会问了,每一个人都是两只耳朵一个嘴巴,“硬件”都一样的,怎么一些人就是在社会上“混”的号,“吃”得开!而一部分人就整体宅在家里,怕被“伤害”而不愿意走进“陌生”的社会。
这里我们探讨一下交流的“天道”,即正确的沟通交流的规律模式。
认知科学家雨果•梅西尔在他的新书《你当我好骗吗:我们相信谁和我们相信什么的科学》(Not Born Yesterday: The Science of Who We Trust and What We Believe)中,对交流的最高策略提出了一个理论观点:开放的机警。
什么是“开放的机警”?梅西尔的论述是:越高水平的交流应该越开放,同时伴随着机警。你要说把门关起来只跟自己人交流,或者只跟认证过的“友好人士”交流,那就不是自信而是畏惧,不是进步而是退化。不管是谁,咱先交流起来,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机警,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用江湖大白话来说就是:逢人只讲三分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你既要保持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但同时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有一部讲间谍的电影名字记不得了,当所有人都对谁是“内鬼”这个难题束手无策时,一个经验丰富的捕头,在一次偶然现象中,发现了真相!
原来,这个捕头偶然与该“间谍”一起出行时,发现这个间谍在河边一边喝水时,会同时侧脸观察四周,原来这是游牧民族的人祖传下来的习惯,结果是细节决定了成败!
我们的交流之道,也需要培养这种“机警”的习惯动作。敢于开口尝试,是走进“陌生”世界的第一步,想喝水必须要行动不是吗?
同时不要把“心门”完全打开,保持一种自我保护的理性。
这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原则,即既要需要“牺牲”部分“安全感”,才能走出舒适区,也要在内心安装“三道门”(如同防贼防友防闺蜜🤭🤭)。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基于信任,但信任的基础又是建立在沟通的相互“博弈”上。
我允许自己相信别人至少一次,但如果别人不是善意的,或是带有目的的,甚至是欺骗的,那么我只能选择“Game Over”!
最近微信有升级了“加好友”的功能,就是你可以选择通过“好友”时,只能是聊天,不能看你的朋友圈和其他比较隐私的信息。
原来小动作有大学问!我们生活在群居的社会,与人交往是“必修课”,掌握一些交流之“道”,不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与人交往,更可以理解我们所在社会的运转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