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科组校本教研的“假假真真”——基于学科组观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改

学科组校本教研的“假假真真”——基于学科组观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改

作者: lisa张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11:35 被阅读0次

(本文发表于2016年11月《教育科学论坛》。国内刊号:CN51-1696/G4国际刊号:ISSN 1673-4289)

(四川     宜宾     644000)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校本教研背景下,以学校最重要的教研主体——学科组为切入,分析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化、效果不显著等常见问题。并从笔者所在学科团队如何开展和保障校本教研的效果抛砖引玉,提出校本教研可以在学校制度保障、学科组长的谋划和引领、教师个人教研意识提升方面,让校本教研实实在在地开展和真真正正地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校本教研学科组

校本教研,专家、学者给出的概念和内涵解释颇多。笔者综合多家之言,提炼出几个共通之处,它一定是基于学校,教师是研究的主体,研究的是真问题,研究的结果用于学生、成就个人和团队、发展学校。校本教研成为新时期学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之道。

学科组,即为某一门学科(小学校为文、理、综合大组)所在的学科组团队。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下级“单位”,其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和成果,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影响极为重大。正如甚至有的学科组名气之大能够高于学校,或者通常我们听到人们口口相传某个学校哪位老师特别“厉害、有名气”,那么内行来认真分析下,应该能说明这个学科在整体学科组中是相对优秀的,这个学科组的教研一定相对优秀,这就不得不谈到校本教研。但首先我们来看校本教研还存在的系列常见问题。

一、学科组校本教研的“假”形式

学科组在校本教研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或者说还没有被意识到的问题如下:缺乏校本教研的理念、忽视形成教研成果、确定教研内容单一、教师缺乏对教研的重视,导致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化、效果不显著。

二、笔者团队校本教研之“真”掠影

笔者所在的历史学科组,是在学校浓郁的教育教研氛围下,能够引领学科校本教研发展的学科之一。作为“非主要”学科,尤其是分数导向的影响,历史学科好像天然地被不少同行、学生甚至家长不重视。但笔者所在的学科组多年来一方面被广大学生喜爱,另一方面也获得了较之其他长线学科同类学校更加优异的成绩,组内几位同事更是名声在外。现梳理几点笔者所在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特色。

(一)基于校长领导制下的“包班分科制”

笔者所在学科团队,由拥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高级职称副校长负责管理。基本不会因为其他行政事务缺席每周二常规的教研活动,坐阵带头教研和监管效果。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育主管部门最新政策导向及学校发展特点,除常规教研外,提出学科系列主题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校本科研这样更高层次的想法和建议。

(二)学科组长专业引领善于谋划

组长;近三十年,尤其是一半时间在初三驻扎的丰富教学经验;专业出身,喜好读史,知识渊博且融会贯通;深研教学,开发创新导学案、教学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主研校级、区级课题,形成个性化校本教材。精湛的教学能力、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师德高尚的学科组长,在学科发展引领上,具有较高权威,带动了整个组内的教研有序并创新的发展。

(三)组内成员个性差异优势互补

学科组在安排部署和筹划某些教研活动时,都会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按人分工,协作完成。如在我区创新性的举办首届生态课程成果评比的大好平台下。组内在执行力好的学科组长带领下,分年级开展中国现代史“历史留声”大型暑期访谈活动。从前期调查、方案制定、发出倡议,到回收成果、评选先进、风采展示,聘请校外辅导员、宣传成果、推广推介,最后到《身边的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报送评选,最终在全区近200个参赛中获得区首届十大精品课程之一。回望整个过程,明显地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擅长写作的主抓文字部分、擅长专业的设计访谈题目、擅长落实执行的发动学生、擅长公关媒体的推广宣传。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效果非常地明显。

(四)个体专业化成长的意识

团队里教师个人在学科教学和创新研究上,无论教龄长短、职称高低、职务有无,都拥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钻研精神,向着一个最终的目标迈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学会用不同的历史观看待和解释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似很简单的教育目标,无用心却难以较好地达到。这种理念就指引着教师个人会不断深研究教育教学,参加校本教研、博览群书、交流探讨、撰写论文,找到专业价值感的存在,也找到更好的育人之道。近五年来,学科组内发表省级以上期刊论文30余篇,参加市中考出题一人次,区级以上交流、公开课8次,参加区级课题研究一项,省级课题一项,曾多次被评为校级、区级优秀互助共进组。一个浓郁的不断进取的教研团队在校本教研道路的成长上立竿见影。

(五)以老带新,1+1结对子互助共进

为尽快让新加入教师融入教研团队,学校选择德才兼备有经验的“老教师”(近年来,由于课改契机催生老教师队伍偏年轻化),与“新教师”(只要新调入学校五年内,均属于此列)签订正式的帮扶合同,形成1+1帮扶机制。如此,“新教师”有规可循又可以在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内施展个性化教学,“老教师”传授经验的同时,又可以从对子教师身上学习到信息化教学方式以及相对较新的教育理念。每学年,学校根据所有对子帮扶成长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表彰:一方面开展经验分享和成长交流;另一方面评选优秀,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颁发奖状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在三年的帮扶期限内,笔者也被有幸持续获评优秀1+1对子,从教育学专业出身顺利地过度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中。如此,新老教师队伍的校本教研效果非常明显。

三、学科组校本教研的策略建议

(一)学校提供保障条件

1、制度保障。首先,确定宏观教研主题。根据学校整体发展情况、各学科教师构成、学科发展趋势等现状,整体统筹各年级、各学科发展方向,为学科组提供校本教研的思路。如确定每期教研目标、内容等,以保障学科组有章可循、持续推进,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

其次、持续跟进教研活动。学校严格要求学科的校本教研质量,应加强教研过程的管理。除了督促其研究年级教学内容本身外,更要指导其以学科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知识或学生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建立《学科组校本教研指导意见》等。

再次、保证教研考核实施。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对学科组校本教研成果的重要保障。建立以学科组校本教研成果为主要参考标准的评价方式,以保障教研效果和成果的质量。考核方式应明确以学科组校本教研成果、教育教学质量、组内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所取得的整体成绩为参照,按组奖励,避免造成对个体突出、整组落后的奖励方式,以此保障学科组的建设。可建立《优秀学科组评价方案》等制度。

2、时间保障。学校统筹安排教研时间,不能因其他非重要紧急工作随意抽调教师或随意批准教研时间个别请假情况。采用中层领导学科组项目管理制,采取不定期参与和抽查方式进行,以在形式上,充分保障学科组校本教研的时间。

3、组织保障。学校应当明确确立学科组长“首席负责”制度,即将学科组长明确为具有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管理权,全权负责组内教研任务和工作,并对个别参与教研懈怠和成效不明显的组员,进行劝说和警告,若出现态度极为不端正者,则以书面形式向代表学校管理的教务处报告,以保障教研的成效和质量。

4、资源保障。与传统教研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当前各学科的学科特色和其教学难度的增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和教研、科研能力尤为重要。学校应给予学科组充分的经费保障和渠道保障。每年选购精品书籍鼓励教师阅读,更新学校图书馆图书,订阅如“中国知网”电子学术期刊库、“道客巴巴”网络资源,建议安装手机APP如“微课”“交互平台”等,以有效提高教师阅读材料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5、经费保障。学校应该在经费支出中充分考虑学科组建设的经费保障。可采取以学年、半期、学月的方式进行经费划拨,一方面较好控制经费用于实处,另一方面则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以保障学科组建设的质量。破除由于经费欠缺而不能将一些较好的想法进行实践的弊端,因为想干事却因为经费问题无法解决的顾虑。经费保障也可包括除了用于教育教学本身之外的个人、团队奖励费用和活动经费,这样有利于组织的建设。

(二)学科组长规划教研方案

1、规划学科组任务

首先以学校安排到组内的任务板块制定教研方案。如一般校级或区级课题、通识类学科问题通常以学科组作为主研,进行校本教研。

2、制定组内学期、月和周教研计划

学科组长充分发挥“首席负责”角色的作用,制定详细的组内周、月、学期计划,以有序推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保证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可就不同内容做统筹安排和临时调整:以每周授课内容教学设计为研讨内容;以学校正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为研讨内容;以听课、评课、研课为研讨内容;以微课题研究或智慧课堂为研讨内容;以其他渠道资源学习为研讨内容;以教师个人反思为研讨内容;以学科创新实践教学或活动为研讨内容。

3、 建设学科组文化

学科组作为一个组织,应具有其学科特点下的组内文化,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必要。学科组长可采取学生小组文化建设的方式,来动员全员建立组内文化;注意创设和营造良好的组内氛围,这是保障教研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用学校下拨的有效经费开展利于组内团结和友好关系建立的活动,以打造和谐上进团结的组织。

(三)教师个人提高教研意识

作为学科组的成员,应从主观上提高组内校本教研的认识,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和提高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应对组织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以学科组的“荣辱”为自己的荣辱,对组织抱有信任和归属感,积极参与组内教研,真诚分享资源、经验和建议,以助力学科组建设为己任,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魏恤民.加强学科学科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J].历史教学,2011,(11).

[2]张晓斌.中学历史教学校本教研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科组校本教研的“假假真真”——基于学科组观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tl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