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万卷书读书简友广场
读《书院文化》 (js015-r24

读《书院文化》 (js015-r24

作者: 木叶已秋 | 来源:发表于2024-01-18 09:40 被阅读0次

    近日,读了胡青 徐永文 黄漫远著的《书院文化》。

    《书院文化》是“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此丛书共12册,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

    包括《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药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朵奇葩,我国有教学功能的书院起始于唐代,江西是古代讲学式书院的发源地之一。

    唐代江西有丰城罗山书院、高安桂岩书院、泰和匡山书院、德安东佳书堂等10余所,尤其是东佳书堂更是制定了详细的规条,是教学式书院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被称为“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的宋荦说:“顾书院之盛,惟西江最。”

    宋荦(1634一1714),字牧仲,号漫堂,晚号西陂老人,曾负责接待康熙皇帝三次南巡,仕履很广,藏书读书极多,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和政治家。

    江西古代书院最多。20世纪80年代,季啸风先生率全国数百名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书院进行了调查,得出历代书院总数为7300所,其中江西989所,几乎占了七分之一,稳居全国各省之首的结论。

    而据2018年江西地方志办公室的统计,江西书院总数为1959所。

    江西古代书院的影响曾经最大。庐山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和办学模式得到学术史界的高度评价。

    贵溪陆九渊学派的象山书院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铅山鹅湖书院是理学争鸣的标识。

    吉安白鹭洲书院文天祥群体是中国士子推崇文章节义的典范。

    江西是书院文化资源保留最多的省份。2011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国家确认的不可移动的现存文物中,江西书院文化资源最为丰富。

    书中撷取典型,叙说盛事:讲述白鹿洞书院故事,寻觅形态多样的各类书院,考察书院对理学的推动,解密文史大家的书院生活,述说科举兴旺与书院繁荣的密切因缘。

    游历书院,漫步胜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游历书院,我们可以更加熟悉祖国的历史,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可以更了解先贤,崇敬缅怀先辈;可以进一步提高自信,升华爱国热情。

    今天,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书院的一些传统,并不断创新,让书院文化在新时代更加鲜活绚丽。

    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先后得到朱熹、王阳明等许多名人的关注。特别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重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淳熙七年(1180),随着白鹿洞书院规模的扩大,求学者日益增多。在此期间,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给白鹿洞书院留下最具深远影响的。

    该学规的建立对后世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条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儒家经典之间的渊源深厚。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主要是从相关的儒家经典中提取或引申的,并非其本人原创之句。这些儒家经典涉及《中庸》《论语》《孟子》,另外还有《汉书·董仲舒传》。

    “五教之目”出自《礼记·中庸》;“为学之序”出自《礼记·中庸》;“修身之要”中“言忠信,行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处事之要”源于《汉书·董仲舒传》;“接物之要”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

    朱熹对于儒学经典掌握得非常透彻,把经典古籍杂糅,根据自己的观点去统一融合,铸成学规,规范学生。

    学规强调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道德操守和日常行为的管理。

    《白鹿洞书院揭示》制定后,书院教育才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从而促进了书院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又将它贴于岳麓书院,成为《岳麓书院揭示》。

    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视察太学,亲自书写该学规,赐给太学生;淳祐六年,下旨颁该学规于各府州县并立石以存。

    宋元明清时期,许多学校甚至是太学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将它作为制定各自学校学规的依据,有的书院则直接照搬白鹿洞书院的条规。

    《白鹿洞书院揭示》可说是书院的“标准学规”,是“书院制度化的主要标志,相当于书院法规得到了官民公认”它明确了书院的宗旨,确定了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修身、处世、接物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为书院制定了纲领性规程”。

    “在这个学规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世、接物的基本要求,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古代江西文史成就令人瞩目,江西古代书院孕育了无数历史名人,“唐宋八大家”中江西就有三人。

    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孕育了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马端临、汤显祖等饱学之士,他们或才华横溢,名满天下;或风流潇洒,誉满神州。他们从江西走来,不少人有着书院求学和讲学的经历。

    600多年前的江西,出了两件科举史上的奇事:

    一是在明朝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中,南榜共取进士110人,不仅三甲中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连二甲第一名吴溥、第二名朱塔也是江西人;

    二是在紧接着的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7名。这两桩科举盛事,而且是连续两科,可算是科举中的奇迹。

    这只是冰山一角。“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用流光溢彩来形容江西科举考试毫不为过。

    江西在唐、宋、元、明、清五朝,先后考取进士10495名,占全国的11%,历代皇帝钦点文状元47名(唐代3名,南唐4名,宋代11名,元代3名,明代20名,清代6名),武状元7名(唐代1名,宋代2名,明代1名,清代3名)。

    自唐以来,江西人任宰辅高官者90余人。宋代有晏殊、王安石,到了明代,更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从解缙、胡广、杨士奇到费宏、夏言、赵汝愚、严嵩,出任宰辅者达18人。

    江西可谓文风炽盛,是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之地。江西科举史上还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群聚现象。首先是考取的举人、进士较多。

    明代吉安府共出了10位宰相、22位尚书、19名状元、11名榜眼、10名探花、8名会元、39名解元,自明初至嘉靖年间,中举者280余人,中进士者900余人。

    明人吴云称吉安地方“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士夫秀特,文章盛于江右”。

    再有就是家族性群聚,如临川王安石兄弟五进士,南丰曾巩兄弟四进士,饶州洪迈一门四进士,乐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门同科五进士,婺源潘钰及子孙一门十进士,吉安“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个农家子,也许早上还在田间地头劳作插秧,晚上就有可能在皇帝那里做客饮宴,这种一步登天的事情能让人相信吗?

    答案是有可能的,在中国传统社会,科举制度可以给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提供这样一个直上青云的机会,前提是他有足够的智慧、毅力和运气。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共持续1300年。

    科举制度到后期有许多弊端,局限性很大,许多人思维固化僵化,终被废除。

    但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相对公正、公平、开放,除少数情况外,大部分读书人都有参加考试的资格,给广大平民提供了晋升之阶,使得自古以来的读书人,无不以科考成功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书院无疑是孕育这些学子的沃土。书院在培养一代代学子,帮助读书人成人成才成名甚至成为国家栋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院文化》 (js015-r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wr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