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3章传统的课堂,内容不是很多。很快就读完了。但心里一直有个疑虑像电壶开水,突突的冒出来,李老师笔下的传统。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传统吗?
一,对传统的不一样的看法
李老师讲的观点是正确的。对过去的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一成不变。因为所有的现在都从过去生长出来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的学生的发展时,课堂改变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传统一词的理解,也许李老师从学术上来讲,是这么界定的。但更宽泛的理解,回溯到我们的上下五千年。那可能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根。
我为什么要疑虑呢?李老师书中引述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来自于西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育模式。包括我知道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对我们的教育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都是西方的。我从自己浅薄的那点历史知识,想起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我们备受欺辱,于是有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向国外学习,兴建学堂。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北洋水师学堂这样的学堂轰轰烈烈的建起来了。当年少年的鲁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去日本留学,学习医学,救治国人。当时把这叫新学。所以我们今天的课堂模式依然是照搬西方的。不是我们的真传统。这是我对传统的一个不一样的理解。
二,西方教育模式为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但这种课堂模式,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无论是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解放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都是靠这样的模式培育人才,我们学新知识,新科技,新方法,新技能。这种课堂模式为我们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悍马功劳。我自己也是在这样的课堂中从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出来。
就像李老师所说,大班制课堂模式,用一套成型的理论,指导学习见效很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是知识系统化。投入的成本少,便于推广。培养了学生比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到现在为止,我们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还是用的这样一种模式。这是他的积极意义。
三,守正创新,外为我用
时代发展的人工智时代, Chat GPT.横空出世,网上舆论一片喧哗。有人说有很多职业将会被淘汰。机器人代替人能做。这带给我们一个深入的思考,我们的孩子是面向未来的,10年,20年之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分人才,还是创新型人才。带着这样的思考,课堂变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结束单向输出关系,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自学。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李老师提出来,我们活在课堂,警惕五弱。弱生活体验,弱情感学习,弱学生立场,弱互动对话,弱开放下移。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因为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但还有很强的五弱痕迹,这是读这本书,与我的教育生活的共鸣。
怎么破解五弱呢?我们现在推行的大单元项目化化学科,所说的核心素养,就是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撬动旧有的思维习惯,和观念。注重情境教育,注重学科思维方式的教育,强调五育并举。做到学以致用。让课堂与生活对接,这些听起来都特别振奋。用西方的成型的教育模式培养我们的人才,这是我们百年教育走出来的道路。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没有这样的教学方式呢?2000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已经践行因材施教。《论语》中关于听到和做到的经典对话,现在读来,犹如耳畔。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问一件事情,听说了就马上做吗?不同的人,根据性格不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还有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正是强调生活体验的重要性。到现在拿出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里面也有核心素养,有我们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的传统教育更注重言传身教。这是年代久远,不知道孔子是怎样培养,怎样对话?能培养出3000弟子,就有72贤人这样的伟业。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对话,有情境。要生活体验。
读今天的文章,对我理解的传统和传统教育。与李老师学术意义上的传统和传统教育,做了一个比较。对孔子的教育做了一个温暖的盘点。有情境,有对话,有因才施教的学生意识,有生活体验。子路出去就是大将军,公西华就是外教部长,冉有就是总理……我们的真传统教育,也是魅力四射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达到了我们要的教育效果。有高度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什么时候把我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理念,与西方的先进教育工具结合。我们的教育会不会奇峰突起,独领风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