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521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第四节|《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克效应”,是元认知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克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两人有关这一议题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就是《不擅长与没想到》。邓宁与克鲁克还发现可以教育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让他们学着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的元认知更为准确。第一项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能力最差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茫然不知,平均得分在后12%的学生相信自己的一般逻辑推理能力排在前68%。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如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等。邓宁和克鲁格还提出,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是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我们容易受到错觉与误判的影响,因此做事时要缓一缓,对于那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的拥护者来说,事情更应该如此。该理论认为学生自己知道学好一门课程需要做些什么,而且他知道用什么节奏和方法来学习才是最适合的。举例来说,2008年纽约东哈林区开设了一所曼哈顿自由学校,那里的学生“没有分数,没有测验,也不会被强制要求做任何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有一群在家自己开设的家长自称为“非学校教育者”,他们有一套理念那就是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带来最佳的学习实践。(人容易走向极端)
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没有多少学生能自主的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自测。自测既可以直接增强记忆,又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更准确的判断学习进展,有针对性的下功夫。而对于那些真正采用了“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单靠鼓励是没法让他们有效练习的。即使学生明白检索练习是一种优秀的方法,他们一般也无法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得不到持续的收效。矛盾之处在于,用最无效的方法学习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错估最为严重。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自信,他们也不大会改变自己的习惯。
为比赛做准备的橄榄球运动员不会凭感觉评估自己的表现,他会在头脑中演练一遍自己的动作,并总结其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实际操作直至充分准备好应对下一场重大的比赛。如果今天的学生在学习时能遵从这种规范,那么自我导向学习就极为有效。可橄榄球运动员也不是自我导向的,他的练习也有教练指导。同样的多数学生,在有教师的情况下会学得更好,只要这些教师知道学生在哪里需要改进,以及该如何安排练习才能让他们取得进步。
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切合周围的实际了。当拥有可靠的参照点时——例如机舱中的仪器——养成检查这些参照点的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准确的判定,哪里要下力气改进,意识到自己在何时迷失了方向,以及如何迷途知返。
没有实操,单凭感觉评估自己表现的,对自己的能力错估最为严重。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自信,他们也不大会改变自己,他们败得更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