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作者: 昕行 | 来源:发表于2017-08-10 00:25 被阅读0次
无声告白

暑期说是闲来无事,却不能出去四处"流浪",于是找来一些书本来打发闲杂时光。不知道为什么,随手找到了一本名为《无声告白》的小说,断断续续读了几日,终于"竭尽心力"将其读完。书评原本打算读完即写,却始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华美的词句来加以缀饰,留在脑子里的大概也只有几丝难以向别人传达的悲哀罢了。推脱了将近半个月,这才终于下决心要写下些东西以兹证明自己对这本书有过些许片面的思忖而不是像大街上看热闹的游人只图一时新奇。

说到无声告白,初以为暗恋之类的爱情小说,也没什么兴致来阅读。但读完此书后发现,这里的无声告白是有特定对象的,并且不是一个人在告白,而是所有人。无声告白说起来是挺愚蠢的,因为无论是什么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表达除了嘴上说的,其余的表现方式都可以称得上是无声告白,只不过告白的对象是读者罢了。当然,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就全书的观念来看主要还是围绕父母对孩子的过分要求为主,因此这里的无声告白主要是指死去的莉迪亚对父母以及社会的无声告白。

书中有两部分的内容是在讲述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和母亲玛丽琳的学生时代,表面上似乎与莉迪亚的死没有多大关系,但却是一切事情的根源。詹姆斯出生于第一代移民美利坚的华人家庭,父亲是学校的维修工,而母亲学校食堂的帮厨。詹姆斯自小凡是涉及到家庭家谱的作业都不愿意写下来,学校里见到父母都不愿意让大家知道自己认识他们。为什么呢?也许是自尊心吧,同时他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亚裔学生,朋友很少。因此,詹姆斯在日后想尽办法让莉迪亚多交朋友,逼着她去和同学打电话,参加聚会。其目的在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样。作为母亲的玛丽琳则是白人,自小跟着在学校做家政教师的母亲过活,母亲的教诲让她去努力学习找到优秀的男人,然后专心教育子女。但是玛丽琳却有一个医生的梦,她想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医生,救死扶伤。因此在自己因家庭的缘故不得不选择放弃梦想的时候,她决定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女儿莉迪亚,其目的也在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她一样。当然,逼迫莉迪亚投湖自尽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此,莉迪亚本身的原因也非常重要。自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没有多少自己的主见,也不会拒绝,更没有梦想。说是梦想,说到底还是玛丽琳的梦想——成为医生。

这本书中对于情感的描写是随处可见的,有因莉迪亚的死而导致的全家的失落悲伤,也有詹姆斯等人对自己的无奈人生的愤懑,甚至还有哥哥內斯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喜悦(似乎是衬托莉迪亚的无助)。无论怎样,都是在表达着一句无声的告白“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生活”。虽然这本书所写的大多是人对人的影响,似乎让人很无助,但却提醒着人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对于本书的内容,不愿意透露较多,因为在这里剧情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所流露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用语言文字所表达不出来的,需要你我通过文字来细细体会。说到这里,依旧是言辞匮乏,留给大家的只有一句建议:耐心品完这本书。

2017年8月  吕梁瓦塘

相关文章

  • 告白,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 书单

    无声告白

  • 备看书单

    无声告白

  • 让“告白”不再“无声” --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开篇儿就这样一句残酷的交待。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亚裔移民后代)和李太太(...

  • 无声的告白——读《无声告白》

    上上周二晚上,应该是10月16号,听蔡斌老师分享了《无声告白》这本书,就跟他借回家了。放了近10天才打开,花了两天...

  • 《无声告白》里的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再一次看到封面上这句话。活在...

  • 《无声告白》/无声的告白,不叫做告白

    文/木木757 图/网络 在看《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很不好,一股愤怒之情油然而生。这原本是一个美好...

  • “无声告白”

    花了2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内心非常的爽,还有一种得意感。哈哈,第一次阅读如此快的速度。自己快速阅读的原因...

  • 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于是,莉迪亚死了。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

  • 无声告白

    还是会时常想念,却无法在说起。以前不能说,现在不能想,除了伤感更多的是怜悯,但这些都没有意义了!你已不在这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zt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