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钟汉良:学习传统文化,不要有批判!

钟汉良:学习传统文化,不要有批判!

作者: 17c979a128a7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11:10 被阅读0次

    钟汉良:学习传统文化,不要有批判!

    我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对于《论语》这本儒家的经典著作的了解,是一片模糊。

    今天就先分享下,我学习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读的书,不是《论语》原本。我暂时还看不懂很多文言文,所以,必须借助一些容易看得懂的注解。这本现代版注解,就是华杉老师的《华杉讲透论语》。

    华杉老师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我觉得蛮好的。所以第一篇读书笔记,就从序言开始。

    为了方便,以下华杉老师就以作者代称。

    写书的目的: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儒家读书人的理想,正本清源,为往圣继绝学。分别说了四条具体的目的:

    一、写一本释义准确、讲解透彻的《论语》读本;

    二、写一本全面和详实的《论语》读本;

    三、写一本可以切己体察、知行合一、结合现代语境,不论先贤对错,可以指导现实生活的《论语》读本;

    四、写一本浅显易懂、亲切有味,无论什么文化水平,只要识字都可以读懂的《论语》读本。

    写书的参考:

    为了写这本准确、透彻、详实的现代版《论语》读本,作者参考了三本古代《论语》注解。对应的分别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张居正的《张居正注论语》、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参考的依据:

    为什么选朱熹?

    “四书”本身就是朱熹选定的。没有朱熹,就没有这个四本书的书单。所以,对于《论语》的解释,首先要以朱熹的解释为基准。

    接着作者插播了一段常识。我们学圣贤知识,不要有胜心。什么是胜心呢?就是不要有批判,纠错的心。王阳明说:其说本已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意外之意,就是说,圣道不能传下来,是因为后人有胜心。

    试想一下,我们有没有胜心呢?说实在的,我们都有。看到别人犯了一些错误,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指出来。学习圣人之道,多少还是会犯这个错误。

    为什么说张居正的注解是最透彻?

    作者说,因为他是宰相。不仅是宰相,而且是帝国的实际执政者。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作者下面举了两个例子,让我们理解。

    我们读书讲究一个知行合一。比如:

    1、说糖是甜的,你一定要吃过,才真的知道;

    2、说老虎要吃人,很可怕。只有经历过虎口逃生的人说出来,才真切有味,那才是真的可怕。

    而学习《论语》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甚至孔子他们都没有平过天下。可张居正他平过。所以说他的注解是最透彻的。因为他有切身体会。

    再者,他的注本是讲给小皇帝听的。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儿童读物。所以讲得特别浅显易懂,特别仔细。可以说是两千多年来,最好的《论语》注本。

    说到这个,让我想到佛经。我们普通人虽然看了读了,可就是读不出祖师大德的境界。人家读一遍,就开悟。我们是读上千遍可能还是一个木头。特别是念佛菩萨名号,我们为什么念了,可还是没有什么动静?

    我想,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没有人家经历得多。自然接收不到佛经,佛菩萨名号背后的信息和能量。

    为什么说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最详实的?

    作者说,清代是中国训诂学的巅峰。有大量的考据,把三千年的文献翻了个底朝天,全给你捋清了。刘宝楠的这本注解,就是把论语考据到了详实的程度。不仅仅详实,还纠正了个别朱熹、张居正都解释得不准确的地方。

    在清代那么多做考据的人,为什么就选刘宝楠呢?作者解释说,刘宝楠可不是只会读书做学问的腐儒。他是做官的,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在京津冀地区的文安、元氏、三河、宝坻县都做过县令。所以,对《论语》的思想,也做到了切己体察、知行合一。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信服这个解释,作者拿出一个人来对比。作者说,纯做学问的人,写这个事理之学、治世之学,还真差了一点。比如说,同样是清儒训诂的高峰,焦循的《孟子正义》,就完全读不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的味道。

    为什么?因为焦循他愤世嫉俗。他不做官,自己盖了一个楼隐居起来,十几年都不进城,潜心在那做学问。他没有知行合一的体会。

    接着作者进一步解释了一个道理。儒家的“学习学”分为学习为己和学习为人。朱熹、张居正、刘宝楠首先是为了自己学,学习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焦循呢,学习是为了别人,学了后去教别人。他自己没有练过,也不以自己练为目的。

    另外作者还参考了其它两本现代注解,还参考了王阳明和曾国藩的心得体会。这样,才写出了这本《华杉讲透论语》。

    看到这里,我想到我写文章这件事。虽然字数基本上都上千,有的是两千多。可写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说白了就是为了凑个热闹,寻个自我安慰。写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写作。

    这样写下去,自己能得到什么?不仅不能影响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好处。这就跟焦循一样,学习是为了去教别人,不是为了切身体察。时间久了,和别人会拉得越来越远。

    有了目的和参考,接下来就是怎么写?

    作者列出了四个指导方针:

    一、首先要找到古代语境

    二、不要带有“自己观点”

    三、切己体察、知行合一

    四、日日之功,每天一篇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说日日之功这条。为了写这本书,每天早上写,一般都是五点三十到七点三十写两个小时。他说这是儒家的做派,具体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潘说,做学问一定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都做。为了能早起,作者也听曾国藩的话,晚上不出门,不应酬,九点半就睡觉。

    对于这一条,我自己是最惭愧的地方。别说天天早起,我就连早睡都做不到。这几年从事互联网工作,不仅事业没有得到发展,身体也垮下来了。最基本的作息都做不好,别的就更难了。

    最后说下总的感受:

    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继绝学,我看书做笔记是为了自己。这次写笔记,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吸收《论语》里的智慧,用在自身,启迪他人。

    看完作者的自序,我想到以下几个词:信而好古、恭敬之心、学以致用。

    作者出生于一个有浓厚耕读氛围的书香之家。所以对于儒家思想非常地喜爱。因此才有功底,在参考各种注本的前提下写出一本准确、透彻、详实的现代注本。

    想到自身,不仅接触儒家思想时间很迟,大学毕业后才接触,而且长期以来对儒家思想存在很多错误的认知。没有先天的基础,学习起来是个问题,恭敬之心就更不容易建立了。那么学以致用,就更不可能做到。

    作者的写书四条指导方针,也说明了其对古人,是非常相信的。

    从再现语境,到不加个人观点,再到切己体察、知行合一,最后到日日之功。简单的几段话,是那份恭敬之心在起作用。

    这就是我今天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启发。

    ————————————————————-

    原创文字,欢迎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谢谢!

    我叫钟汉良,一个帮助企业做网络推广的客家人。QQ/微信:602903766 微信公众号:ZHLDRJ

    服务:有关于网络推广方面的问题,全面分析、诊断、出方案。有意向,先打赏35块。

    我已经推出先体验,后付费的课程《和钟汉良学网络推广》。有需要的,私聊咨询,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一年。

    我即将推出新课程《和钟汉良学社交电商》。也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一年。欢迎咨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钟汉良:学习传统文化,不要有批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ar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