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有所甄别。
小孩子,我不建议读《三字经》,理由有两个,一有糟粕的东西小孩子没有甄别能力,二说教大于实际。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更像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目录,而且需要甄别好的坏的。
中国人从古代到近代都用“三、百、千”作为儿童教育启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和极其偷懒的行为。我们的偷懒,可以从我们一向把孩子往学校一丢了事,然后让老师负责,就可以看出来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全盘否定的悲哀,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市场经济都是全盘否定。太功利了之后,人们又开始寻求返璞归真,这本事是好事,但是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容易陷入全盘肯定,凡是“古人的”、“国学的”、“传统文化的”就轻信,不加以研究就照搬,这很危险。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两个正确观点:一、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二、传统文化只有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活在”现代。
第一点是观念问题,第二点是要研究判别,与时俱进的问题。
《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很片面,很武断,而且没什么用,这是历史局限,导致认知错误。
古人不懂得用科学实验来证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早已用无数实验证明至少两条互为补充的观点:一、人都有动物性;二、从人类社会诞生之后,人们的行为受到经济、社会、道德、法律等驱动。这一点就是人性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曾经屡见不鲜的两个案例:遇到老人摔倒不扶、司机撞人宁可撞死。
你如果用人性本善或本恶这么片面又不与时俱进的观点就解释不了了。
遇到老人摔倒不扶,司机宁可撞死人也不愿意承担伤者无止境的赔偿,这两者的背后都是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是一种经济学原因。
《三字经》的说教大于实际,里面讲了很多正确的废话,许多还都是对大人讲的,我想写《三字经》的人一定不懂教育心理学,尤其是儿童教育心理学。
szj1.jpg《三字经》说,教育很重要,老师和父亲教育很重要,都是对大人讲的。
szj2.jpg这个虽然是写给孩子看的,不过都是说教,说学习很重要,但玩的年纪几个小孩知道学习重要因为学习重要才去学,大都认为是为了父母老师学。要磨练才能成才,攀比造成自卑倒是常见。尊重老师父母有礼,要孝顺,要有见识,许多孩子恰恰相反,从小就被父母贯彻成了小皇帝。说白了说教不如父母做榜样,这些基本常识作为大人教育小孩或教育学研究方向倒是可以。一而十,三才三光,这样的知识早就落伍了,三纲思想,君臣没有了,父子亲不亲,夫妇顺不顺不是说教就可以的,都要靠努力经营和选择的结果。
szj3.jpg说的都是基本知识,比教科书差远了。“仁义礼智信”是对的好的,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通过具体的案例会更好,父母先做榜样,再告诉孩子针对他的行为表扬他告诉他,他做了一件仁的事,这样他才能印象深刻。先有行为,比先知道概念名词更重要。
szj4.jpg szj5.jpg szj6.jpg这个是对古人而言的,要读哪些书,从哪里开始读。但是我们要搞清楚,古人8岁进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十五岁进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比较高深的学问,像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才能从这些经典里面读出精神。
szj7.jpg wzj8.jpg szj9.jpg这个是讲历史朝代的,当作古人帮我们梳理的表格翻一番也就足够了。
szj10.jpg szj11.jpg这个是勉励小孩子,好好学习的,不过这些励志故事倒真没什么用,因为我们是不会为了看不见的为了什么长大了有出息,老了不后悔的动机去做事的。我们前面讲了人的行为受到经济,社会,道德等因素驱动,教育也适用。经济学家早就做过实验,可以用物质奖励来提升学生读书成绩,还有社会因素即“身份”,我小的时候,有一回跟朋友打扑克,结果被父亲发现,回来后跟我说,我们家的人怎么能够玩扑克呢,因为“身份”,我甚至有点内疚后来就很少玩了,只是长大后偶尔作为一种社交媒介,就像喝酒一样。记得读初中时成绩很差,父母无意提起说万一考不上高中就送我去一所他们称呼“劳改厂”的高中读书,把我吓的,所有智慧都激发出来了,成绩直线飙升考上高中。现在想想这不就是经济驱动么,让我可能受到损失来驱动吗。
szj12.jpg这是告诫,年轻的时候要多读书学习,长大了不后悔,做一番事业,为父母扬名。可是都是说教,及时说给成年人听都不一定就会去好好学习。还不如给一个数据研究:80%的老人后悔年轻的时候,读书不够,努力不够,导致晚年一事无成,十分后悔。或许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才会人们有所触动。对小孩子更加不能用说教了,方式方法很重要。
总的来讲,不建议大人把《三字经》直接当作小孩子启蒙读本。
里面的部分案例可以作为大人教育小孩子的方向性参考:
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砸了,吓坏了孟子,从此内疚发奋读书。孟子母亲的行为符合的是经济学原理:人受经济动因驱动,遭到损失会很痛苦,所以不愿遭到损失。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基本道理,是对的好的,先有行为,比给予概念更重要。
《诗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和《成语故事》: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读了,培养文学修养情趣,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儒释道经典:《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金刚经》、《六祖坛经》、《近思录》、《王阳明全集》、《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禅者的初心》:世界那么大你都要去走吗,古书几百上千部你都要去读吗,不一定,中国人的精神主要来自中国知名哲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易经》是源头,儒释道是枝干,以上13部合起来儒释道,读进去了一辈子也就够用了。这些书,视能力和悟性,初中开始到终身都可以读,培养独立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