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趋势不外如此,滚滚洪流中,无人能够置身事外,但是好在有那么一股清泉,给想象力留下空间,不过,这个潘多拉的盒子我们要不要再次开启呢?
---题记
带着孩子在杨老师家学习绘画,今天讲创意,杨老师拿出一张画,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这是鱼,然后杨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把画撑开,这条可爱的鱼一下子变得狰狞起来,巨大的嘴巴和尖利的牙齿,还有几条小鱼即将成为这条鱼的晚餐...原来,最初展现的画纸被折起来了,折起来的时候是一条小鱼,而且非常可爱,但是展开以后,仿佛打开了一个异次元门,由线条,色块构成的图形与未展开时的图形完美融合,不过整体结果如上所述,完全变化了。
孩子们惊愕之余,不无好奇的想要自己也去画出这么一个作品。于是,杨老师拿出来一个苹果,告诉孩子们今天要画的是苹果,不过在预先折好的纸上画,当孩子们画好苹果以后,把纸展开。
“现在,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在这两半苹果之间,可是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了”
杨老师自己也开始画,小朋友们若有所思,也纷纷开始动笔,小朋友画的很快,线条组合和主题都非常明确,杨老师画的很细致,也很复杂,主题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细节故事特别多。接下来每一个小朋友开始阐释自己的作品。
小希同学由于离杨老师最近,难免受到杨老师的创意的影响,从故事构思上类似,不过在展现方式上比较粗线条,而且里面充满了数学符号,有三角形,圆形等等。
小琪同学画的最快,在展现方式上随意得多,并且超出了两半苹果范围,对于他来讲,有没有苹果的限制并不重要,他只需要他自己的表达,非常棒。
小妞同学在画了几个苹果,每一个苹果表现的主题都不一样,有细菌之家,有密码桶,还有瀑布,可以说想法非常丰富,颜色使用上也尽可能的多样化。
...
最后大家都得到了奖励,因为创意就是这样,没有最好的创意,但是一定要敢想,不过,小希今天的表现不是特别理想,原因有两个,第一,他抄袭了好些杨老师的创意,第二,他的想法似乎没有脱离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可以说,这些拼音等等的内容已经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了,而之前的创意和想法都已经不复存在。
孩子们画完了,去到另一边玩耍,我与杨老师聊起了孩子的教育。对于现在的常规教育都颇有微词,典型的例子是小希的美术作品,在上小学之前,他的创意是可圈可点的,但是现在,满脑子就是那些数学,拼音的东西,所以谈到孩子的创造力,都被封存在了无边无际的作业当中。
现在的一年级应该是比之前的要求多得多的,整个课程进度非常快,汉语拼音要求两个月差不多把所有的声母韵母搞清楚,并且还需要具备初步阅读能力,而数学出的一些考题可能连大人都未必能够搞清楚,这种教育方式是工业化时代的要求,快速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员,但是,社会的进步显然不仅仅取决于产业工人,毕竟重复劳动会很快被人工智能替换掉,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替代之处在于创意,孩子们的常规学习占用大量时间的结果就是孩子创意被限定在了一定范围,并且这种独立思维的能力会随着不断的被打压而消失,最后培养出了记忆的能手,考试的机器,他们的竞争对象是另一堆机器,只要他们的价格低于其他机器,他们就能够生存,否则可能在社会立足都困难。
看到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杨老师或者我会采取特立独行的方式自己培养孩子,常规教育有其不可替代性,这么些年中外的教育成功经验都说明了这点,但是,作为家长,我们能够做的是尽量让孩子既在常规教育框架内养成学习的习惯,快速增长知识、技能,又需要让孩子不失独立思考,唯有如此,人之为人便有了基础,这也给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忙于家庭生计,另一方面还要在谨小慎微中处理孩子的成长,把常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各种方式化解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