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很多专家都从不同角度给家长们提了很多建议。接下来,我们尝试从相反的方向,给为人父母者,提供一个思路——怎样做会轻而易举地破坏亲子关系?
“期望值过高”,这是父母对孩子产生不满甚至愤恨的共同的心理原因。
和许多为亲子关系苦恼,甚至被“忤逆”的孩子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母亲深聊之后,特别是和她们的孩子深聊之后,都会发现,凡是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使用过这个大“杀招”的,亲子关系被破坏的程度都很深。
不得不说,和西方母亲相比,中国的母亲们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和付出更多,她们看起来更无私,也更忘我。为了孩子,妈妈们可以做出很多令西方女性匪夷所思的牺牲。
比如,忍受多年无爱的婚姻,和“渣男”丈夫厮守一生,只为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放弃非常有前途的职场升迁,只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至于放弃外表、放弃身材、放弃做女人的乐趣,那更是不在话下。
如果,借此判断这些女性真的是只做奉献、不求索取,那就太天真了!中国母亲的确付出很多,相应地,她们要求的回报也更多。有人甚至试图用“中国妈妈苦肉计”这样充满讽刺的词语来戳破那层窗户纸。的确,与她们巨大的付出相对应的,就是中国母亲对孩子极高的期望值。
畅销书《亲密关系》中有这样一句刺目的话:“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对此这样解释:“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望子成龙”这个成语是中国家长对孩子寄予极高期望值的最传神表述。大家很少会反思,这四个字所代表的被中国文化所赞许的期待,为什么会成为扼杀孩子天性,甚至造成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
按照正态分布的原则,人群中成龙变凤的概率只有极少数,所有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极少数,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肯定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
当教育工作者在亲子课程上用投影仪打出这张PPT——“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我能感到课堂上母亲们强烈的不适,抵触心理让好多人不仅出现了皱眉、撇嘴等面部表情,有些甚至不由自主地摇头,表示不理解、不认同。
有位母亲说:“我并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龙啊,变凤啊,但我总可以对他有要求吧?他也应该努力满足我的要求吧?这也不可以吗?”
“没有实现的期望终究会变成愤恨”。
可以说,所有在亲子关系中陷入僵局的妈妈,很少会觉得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有的说:“我要求他/她考到班级前5名,不过分吧?”有的说:“我希望他/她和别的孩子一样,不要总是喜欢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难道有错吗?”还有的说:“我要求不高,考大学进一本已经是底线了,他/她怎么还达不到?”甚至有的会说:“只要进了美国常青藤名校就可以,学校的排名、学什么专业我都不在乎,我觉得他/她努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我的要求并不高。”
孩子长大后,家长的期望也会与时俱进——“当个公务员有那么难吗?”或者“30岁前不管找谁,必须把婚结了!”这几年又有了新内容——“生两个孩子怎么就不可以?”
在现阶段说“你对孩子的期望本身就是问题的根源”,妈妈们可能难以接受。让中国妈妈按孩子的本来样子接受孩子、爱孩子,还是挺有难度的一件事。那么,我们不妨先从“降低期望值”开始,学习如何看到孩子的本相,不再为难孩子。
期望越高,实现的可能越小,由“没有实现的期望”变成“愤恨”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降低期望值是现阶段中国妈妈急需学习的课程。否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妈妈会在心里积攒出沉甸甸的“愤恨”,这些情绪爆发之时,不是毁了自己,就是毁了孩子,更大的可能是两败俱伤。
我们在提要求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经常让你和孩子发生冲突、孩子付出努力仍然难以达到的,或者已经让你们之间的关系受到严重影响的标准和要求,就是过高的期望值。
很多妈妈不愿接受下面这三个“不一定”:
你想让孩子做到的事,孩子不一定能做到;
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你的孩子不一定能做到;
你当年能做到的事,你的孩子不一定能做到。
接受了这三个“不一定”,就是允许孩子可以不满足家长的期望,可以不和别的孩子比较,可以不和父母的成就比较。
来看看一位母亲的分享:
“我儿子上初中时,是和我关系最紧张的时期。我对他的不满和怨恨主要缘于他在学业上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我并不觉得自己期望值过高。
我从小学习成绩好,小学四年级上完就跳级上了初中。我一直认为,在学业上,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有好成绩。我觉得我儿子成绩不好就是不肯努力,辜负了我的期望,因而特别愤怒,也特别无奈。我经常面对他的成绩单怒火中烧,冲着孩子就是一顿咆哮,结果,每个周末他回家,我们都会发生剧烈的冲突。
为了缓和我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我先生一到周末就拉着我开车出去散心,他在路上给我讲了他艰难的求学故事。
他说:‘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擅长念书,而且,念书成绩好也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你看,我小时候念书还不如儿子呢,长大之后不照样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
我终于承认,是我的期望值让我们的亲子关系陷入僵局。所以,我让自己柔软下来,以一个朋友的角度了解孩子的内心。我看到,我的儿子和我看待学业的角度完全不一样。我上学时,对于成绩格外在乎,考第一是让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我儿子不是这样,他觉得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上,实在不值得,他喜欢和同学交往,喜欢看美剧,喜欢打游戏、打篮球,喜欢组织各种活动,当主持人、策划人,等等。细细想想,有什么不可以?他为什么一定要和我一样?又为什么必须符合我的期待?
我的调整慢慢见效了。到孩子上高中时,我们的关系完全恢复了,沟通特别顺畅,他重新信任我了,我看他也特别顺眼了。没有了我的高压和指责,他反而自己长大了,在功课上的努力是自觉自愿的,而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彼此剑拔弩张时根本达不到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如果对孩子要求再严格一点,说不定他就考上美国排名更靠前的大学了。
说实话,这个说法对我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我的儿子对我充满怨恨,他考上多么有名的学校于我何益?如果他被自己的母亲逼迫得毫无生趣,母子关系千疮百孔,所谓的名牌学校又于他何益? ”
很多父母不愿承认,孩子不是靠逼迫就能成才的。在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属于让你无计可施的,孩子的自我比较强大,他/她用自暴自弃来对抗你——我跑个步,你就让我赛刘翔;打个球,你就让我学姚明;弹钢琴,你就让我比郎朗;那我啥也不干你就没话说了吧?第二种,则是让你心惊胆战的,孩子的自我比较弱,完全被家长的高期望值所绑架,千般努力万般辛苦都达不到爹妈的要求,内心对自己充满否定,最终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
如果家长能够放下自己的所谓期望值,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链接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的人生将拥有无限可能,每种可能都将有不一样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