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课标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 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 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 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2022版新课标P1)
在这段文字中“文化"一次出现五次,同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也把文化意识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新课标对文化意识的定义是: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 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但是如何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进去,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
新课标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中指出:
第五,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 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 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 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如与化学联合的“调查大气污染”, 与道德与法治联合的“探析中华传统节日”,与历史、生物学等联合 的“走进博物馆",与地理联合的“家乡一日游"等。结合教材内容, 遵循项目学习的路径,适当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 有机融合。在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并引导学生围绕复杂的、来 自真实情境的主题,自主、合作参与实践和探究,用英语完成设计、 计划、问题解决、决策、作品创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项目任务。在 此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交流和表 达,呈现和展示最终的学习成果,实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
我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的支点就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让学生通过课上老师的专业介绍,课下搜索大量的网络资源,结合自己的本土生活,讲述自己的眼中的中国故事为形式,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并记录自己的文化生活,通过讲述,让自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言。让学生用英语完成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和作品创作,把英语与美育、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教六合表达,并以随手拍的照片,绘制的手抄报和录制的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实现学用一体,从而达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目的,培养有中国”芯“和中国文化内核的接班人。
Part 1 镜头下的中国
通过学生的眼睛捕捉身边世界过春节的多个瞬间,让学生去感受年味,参与劳动,并创造美好生活。比如,七年级13班的岳世航镜头下记录的是自己贴春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