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有多重身份——子女、父母、员工、终生学习者。。。身份多重,意味着每天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也很多,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
现代人很多说自己忘性大,其实这并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错,是这个时代快速的发展让一个人一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但大脑还没有完全进化成能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处理更多的事情。之前在演员海清的访谈中提到爸爸妈妈的那个年代可能一天只做一件事情——骑着自行车去集市上买一床被子。事情少,自然不会忘记。现在一个在职妈妈的一天的To Do List可能是:处理邮件、开会、N项工作任务、陪玩陪读绘本、自我充电。。。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容易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专注的。
时代裹挟着我们往前走,有一些时刻我们似乎将自己绕在这一堆工作和生活的乱麻中,焦虑而不安。三十而立,是很难的。社会对我们有一些期待,自己也给自己强加要求。也因为无法达到这些期待而焦虑——现实与期待之间的Gap会加大焦虑,而焦虑又反过来影响事情推进的进程,循环往复,令人痛苦。
为什么自己的三十岁这么失败,工作中无法完全自主,经济上更谈不上自由,还要被房贷、车贷所压迫。我们时常会陷入到这种自我怀疑中。
但心底,总还有点儿向前的动力和扑腾的能力,不甘成为庸碌之辈,也并不一定是追求世俗意义上多大的成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这个生命能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也就这点儿称之为人的追求。
只是上面提到的拥挤不堪的生活和工作就是现实,认清现实是必要的,才能可能帮助我们找到出路。
《精要主义》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找到一条出路。书中提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拥有选择的人的数量有了极大增长。而我们的社会却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这一切。
这本书的作者格雷戈·麦基沃恩在这本书的价值主张可以概括为: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记贪多求全,事事应揽。
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区分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是一种能力。面对多数机会,我们要问自己:当下我们要的是什么,如果对努力要实现的最终结果没有太大贡献,就不做那么多不同的事情。强迫自己权衡,并战略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件事情。
但现实可能是,我们常常埋头苦干,却唯独给思考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其实我们都知道Mindset(思维模式)和认知才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高下。有些时候我们要抽身而出,做一个旁观者来审视自己的问题和人生。
成为探索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也许有一些办法可能会有用:
1)阅读经典,输出思考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可以尝试每天抽出20分钟来读一本书。我想我们现在对成为终身学习者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总在教导期待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孰不知以身作则才是最有用的教养。
如果很幸运,已经有阅读习惯的人,可以尝试在读完的那一刻抽出半个小时将你的获得输出出来,只有这样才会倒逼自己去思考,我到底从中收获了什么,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也才会有可能将书中的思想实践到现实中。加深理解,对运用才更有指导意义。
2)写日记,成为自己人生的记者
认知自己是最难的,我越来越这么觉得,有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有时候我们又轻视自己,因为种种无法正确的看待,也导致我们无法和自己和平相处。当然,人,也是一直变化着的,但人又是善忘的,记下日记帮我们留下成长的印记,和更好的认知自己。
3)认清事情的本质,以系统性的思维思考问题
囿于表面,会模糊事情的本质。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会站在故事中所有角色的位置中,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理由和立场。同时提醒自己“我们要回答、处理的问题是什么?”,不要陷入怪圈,离本质以及核心越来越远。
排除不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识别出精要事情,我们就需要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更重要的是排除那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要学会优雅地Say No,我深知,这需要勇气。但让我们时刻记住做自己的主人,从勇敢Say No开始,因为我的人生我做主,不要被职场PUA,不要被两性关系PUA。
从公司层面出发,设定清晰具体的目标,而不是空而大的Slogan,到2012年末,保证每一个英国人都能上网,还是消除全人类的饥饿更让你能明确目标?具体的目标才会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如果你已经识别出自己正在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及时止损更重要。问自己“如果不是之前已经有投资,我现在愿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多少?”如果是0,请记得及时止损,将精力/金钱投入到最重要的那件事情上。
还有一种聪明的办法是提前设定界限,或者说是自己的原则,比如说将周末留给家人,比如说将自己的问题留给自己,别人的问题留给别人。其实在教养小朋友这点上也会有帮助, 克制自己越俎代庖过多参与到他自己做的决定上。
如何执行精要之事?
恭喜你,如果你已经找到了那件最重要的事情,并开始学会Say No,正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忽然发现留给你的时间已经不够了,这是诸如我这样的重度拖延症患者会遇到的事情。总是会将重要的事情留在最后一刻,这个时候自责的情绪战胜理智,更加拖慢做事情的节奏。
作者的第一个建议我一定要和你分享:缓冲——充足准备带来的优势。换句话来说,就是早点准备,将事情分解每天准备一点点,永远比将事情都放到最后一刻强,因为你无法预料最后一刻会有你控制之外的意外会发生。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总是容易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烦恼,建议你比预计时间多留50%的缓冲。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自己在最后一刻出现的狼狈。
第二个建议是扫除进步的障碍,回想你工作或生活中“最慢的行进者”是什么?是控制不住总是要看的手机,还是耽误时间的家务?锁定障碍,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同时借用外部支持系统来扫除障碍,就是这么简单。
但改变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一口气吃成胖子,最后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获得持续的动力从改变小事开始。比如说今天看完这本书然后给自己半小时写个读书笔记。借用番茄app锻炼自己专注的习惯,创造自己的心流体验。
另外设计一种处理重要事情的常规,让执行起来毫不费力。其实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每天在规定的时间给自己10分钟锻炼英文口语,久而久之变成习惯。
最后我想说的是专注于当下:
1)想清楚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2)专注于当下,把未来清除出去
3)给每一个清单排列优先顺序
每一次读书笔记的输出,都是对自己的复盘。希望对自己和看到文章的你都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