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人民教育》上读到孔子的“奢则不孙,俭则固”,《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父母“身教重于言教”。读到此,我自然想到我的父母,普普通通,家里也是鸡毛蒜皮,诸多不易。但是,提到勤、俭、孝,尤其是孝,父母给我们姐弟俩做了榜样。
父母对长辈孝,从来没有说让我们学着,他们觉得这就是本分。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都住在老家,爷爷早已去世了,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住得是家里最好的一间上房。因为小孩子有火力,又占不了多大地方,我被安排睡在奶奶脚头。每天晚上,她一洗完脚上床,我就要把她的脚抱在怀里焐。她一直体弱多病,脚很瘦很凉,冰得我不舒服,但还是紧紧搂着。她教我唱歌,我哼着哼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我必须得早起,完成下一个任务:倒痰盂。痰盂里有小便,有很多的痰,我觉得脏,一边端着,一边用手扯着袖子捂鼻子。这天,不巧被我爸撞上了。他就劈头盖脸地训我,说我小小年纪就嫌奶奶脏,一直训到我号啕大哭。心里觉得委屈呀,但从此再也不敢捂鼻子了。
上了小学,我们一家搬到镇上。奶奶呢,身体好的时候住在二伯家。生病了,就来我们家。因为她都是慢性病,需要调养,所以一年总会来几次,一次住个把俩月。我妈是不识字的传统妇女,脾气火,整天唠唠叨叨,但是照顾起奶奶来真的细心周到。每次奶奶来的第一晚,我妈就要做蛋饺。搅好鸡蛋液,调好肉馅,放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煤炭炉子调到最小火,手里端着一个铁勺子,勺子热了,倒鸡蛋液。蛋液顺着勺子转一圈,正好成了一个饺皮,将干未干时,放入一点点肉馅,半边饺皮翻过去包住,就做成了一个蛋饺。我和弟弟也搬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直勾勾地盯着,真香啊!直咽口水。盯到最后,眼皮都打架了,我们也不会吃到一口。因为穷,只买了够奶奶一个人吃的肉和蛋。做好了一盘蛋饺,妈妈就把它收在碗橱里最上面一层,每天拿几个,混着菜煮给奶奶吃。鸡蛋糕,麦乳精,蛋饺……每一回,奶奶都被伺候得面色红润,送回老家去。直到去世,奶奶都是享福的。
再后来,我上了师范。我大伯病重了。大伯母年轻时就去世了,两人没有儿女,大伯一直住着我们老家的房子,吃喝用度都由我父母提供。现在病重,不能自理了,就接到镇上来住院。每天,我妈除了上班还要给他做一日三餐,给他洗衣服。大便小便衣服上都有,我妈就用水龙头接个皮管子冲,再用鞋刷刷,嘴里也是不住地抱怨,手里却没停过。到最后,医生对我爸说大伯没有几天了,氧气用着也是瞎耗钱,不如拔了吧,太贵了。我爸一晚上都好像在自言自语,最后决定拔了。结果第二天到了医院,还是不忍心,又继续用着了。最后那几天,大伯已经啥也吃不下了,忽然想吃葡萄干。我就把零花钱省下来,在城里给他买了最大最好的葡萄干。临走,大伯还对我妈说:小琳子买的葡萄干真好吃啊。
最近,姥爷想给姥姥买珍珠项链,我弟赶紧就给买了。常备的药品,忽然想吃的东西,非常难买的袜子,想要的金戒指……这些年,只要是姥姥姥爷需要的,我们姐弟俩总是尽己所能。我妈年龄也大了,腿脚也不好,但她总是骑着她的小三轮,有时自己,有时带着我,去给姥姥姥爷送饼和小菜,晒铺盖卷,拖地打扫,带回换洗的衣服……不知疲倦。
在孝顺上, 父母给长辈的是花时间用心伺候到最好。到我们呢,很多时候总认为钱能代替很多。我们比之差很远。到我们的孩子呢,似乎要求的就更低了。
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亲戚给了他两个茶叶蛋,吃了一个,另一个忍住没吃,一直用小手攥得紧紧的,跑到家就递给我老公的奶奶:老太,你吃茶叶蛋!
好歹,这孝道是延续下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