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第一次听《上海1943》这首歌,就喜欢的不得了,以至于 1943 这个数字被我用了多次。
近来学完方文山的诗词课,我对这首歌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九四三的谐音是“依旧是伤”,是一种隐喻。因为那是一个时局混乱、动荡不安的年份。那时上海租界地齐聚了众多不同的势力,他们盘踞一方,各怀目的。有犹太商人、日本浪人、印度巡捕,也有国民党特务、共产党员,还有租界区的英法统治者,有青帮、洪门等民间帮派,以及梨园戏子、贩夫走卒等。可谓三教九流、龙蛇混杂,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在如此小的范围内,有这么多不同种族的势力汇集之地。
一九四三年的上海,中外交会,十里洋场,有着专属于它的绝色风华。极富戏剧张力。这让方文山很想写一首关于上海的歌,于是《上海1943》诞生了。
每个人记录生活、记录旅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有些人透过文字,有些人透过影像,而方文山则是选择了歌词创作。
《上海1943》这首歌以“摹写”的方式来勾勒画面,如“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将实际的景象用遐想加以描述,以藤蔓植物黄金葛“爬”满花窗之景象,象征岁月流逝,因为黄金葛要爬满木窗,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透过文字所营造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听歌者无限的遐想,那个十里洋场的外滩究竟怎么了?身处战火的年代,父辈的生活是如何安顿的?恍惚间,我们好像置身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一些记忆如电影画面般闪现:
这首歌,开头就是一股古朴的气息。泛黄的春联,斑驳的砖墙。瞬间把你带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
然后是爷爷用楷书在米缸上写下一个满。爷爷的那一个满字该有多好看啊,让人忍不住想端详。
接着是姥姥的豆瓣酱,在谁的记忆里没有那么一个人呢?谁不会时常想起自己的奶奶和姥姥呢?
随后我们来到了一个相框的前面,看到了爸妈当年的模样,原来他们当年是那样俊朗漂亮。听到这里,我有点想哭,忍不住想到很久以前在姑姑家看到的爸妈年轻时候的照片。
再然后你在老房子里又看到了旧唱片,看到了旧皮箱,物是那些物,只是时间却过去了好久好久,让人不禁遥想爸妈当年的模样...
回过神之际,你正与一位“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错身而过。
带着江南腔调的方言,一身典雅旗袍的姑娘,在梅雨时节的小镇雨巷里一路走去,而你百转千回的心事,也随之沉湎于这水彩般的抒情意境里。
通过阅读方文山的一首首歌词,我感觉他给人最大的不一样是,他的词极具画面感,比如春联、米缸、豆瓣酱、黑白照片、吴侬软语、弄堂、老唱盘、旧皮箱还有明信片等,就像词中有画,让人脑海浮现一幕幕场景,这大概就是意象了。
任何形式的创作都需要透过观察做初步的一种创作元素的截取,你要有能力,将你观察到的人、事、物,借由文字的描述,进行画面还原。
好的诗词创造,需要有情景描写,更需要有感情。通过一幕幕画面,给人唯美的想象,通过感情流露让人产出无限遐思以及情感共鸣。我觉得方文山的词,这两点做得特别好。
2020.04.14 下午
上海 罗山二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