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75570/0078a4f46d72f1a9.jpg)
为什么偏见不容易克服?
偏见非常普遍,是因为偏见不仅存在负面影响,也可能产生正面价值。
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说道:“人类思维需要借助分类这一工具……一旦形成,类别就成了预先判断的一般基础。我们无法避免这一过程,有秩序的生活离不开对分类的运用。”
意思是说,偏见是分类的副作用。人类离不开分类,也就很难避免偏见。
例如,人类为了更好生存和发展,经常需要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善意还是恶意。
做这个判断就需要分类。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根据外貌特征来判断好坏,面相丑陋是坏人,颜值在线是好人。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判断是对的,在一些情境中,也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危险。问题是,这个观点只是概率成立,并不是100%准确。例如,有些颜值在线之人是大恶,有些面相丑陋之人是大善。
从小到大,我们积累和掌握的各种分类方式,有相当多都只是概率成立,本质上都是偏见。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有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发生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儿子被人匆忙送入医院。手术室里,外科医生看到这个男孩说:“我不能给他做手术,他是我儿子。”
看到这段描述,你是不是会产生一种疑惑:父亲不是死了吗?怎么会说:“我不能给他做手术,他是我儿子。”
如果你下意识这么想,可能是因为你有一种“刻板印象”,意即:你有“外科医生都是男性”的自动联想。
这种自动联想是一种预先分类方式,俗称“贴标签”,本质是一种偏见。因为外科医生同样也有女性,不是只有男性。
偏见是我们适应外部环境一种方式,为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针对性去做应对。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1970年美国主要交响乐团,只有不到10%乐器演奏家是女性,并且女性人数不足新招募演奏者20%。
这么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可能存在性别偏见。这些交响乐团开始优化招募流程,改为“盲听”。
具体做法是,在选委会和试演奏者中间,放置一面隔离屏风。评委只能听见演奏,却看不到演奏者。
结果发现,自从采用盲听招募方式,这些主要交响乐团女性成员比例,从不足20%增加到40%。
先识别,才能管理。只有识别自身存在的偏见,我们才能想办法管理。
例如,心理学家马扎林提为削弱自身偏见,在自己电脑上设置一种特殊的屏幕保护程序。这个程序会呈现人类各种多样性图片,例如矮小、谢顶的首席执行官,头戴安全帽、正在给婴儿喂母乳的建筑工人等。
类似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削弱偏见,尤其是那些难以觉察的隐性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