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曾经对他人产生过偏见吗?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偏见吗?你知道偏见产生的后果吗?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戴维.迈尔斯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用科学研究成果向我们说明了偏见的本质。
什么是偏见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常常被混淆。为了了解偏见的本质,有必要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区分。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偏见是一种态度。
刻板印象是我们为了简化世界而对某一个群体产生的一种概括性的看法。
比如英国人保守,教授庄重。值得一提的是,刻板印象不完全是消极的,也有可能是积极和准确的。比如当我们觉得某一类人更关心守时时,为了使摩擦最小化,我们就会知道该如何行动。
歧视则是一种负面行为,其产生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
性别偏见
研究表明,存在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刻板化群体的成员也接受这种刻板印象。例如,不仅更多男性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易动感情,女性自身也是这样认为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女性,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
心理学家戈德堡给康涅狄格学院的女学生一些短小的文章,要求她们评定每篇文章的价值,有时一篇文章署名为男性作者,有时则署名为女性作者。总体上看,当文章署名为女性时,所获得的评分比数名为男性时要低。结论清晰可见:女性对女性存在偏见。
对男性来说,成功度与受欢迎度成正比,而对女性来说,则相反。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因为成功而被批评,而且这种批评不仅来自男性,还来自于女性。
作为女性,我非常清楚我们要为自己而活,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的道理,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确实会影响女性的快乐和长远发展。大家其实还是想成为受欢迎的人,所以有时女性会为了不让他人对自己形成负面评价,而刻意隐藏自己的成功。我能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但是这不是一个良好的现象。
女性应该与女性联合起来,一起摆脱旧观念,一起为实现真真正正的男女平等而努力。我们要改变女性同胞的观念以及男性的观念,我们不仅想让女性在职场上大展拳脚时能够得到支持,也希望男性能在家里贡献更多,希望一个全职爸爸可以得到舆论的尊重。我们还希望女性可以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得到周围人的认可。重要的是,女性要先彼此认可。
我们最终想要实现的是:自由——不仅有选择的自由,而且在做出这些选择时不会总感觉自己犯了错。
自我形象与偏见之间的联系
实验研究证实了自我形象和偏见之间的关系: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而自尊受到威胁,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一个怀疑自己能力和独立性的男人,可能通过宣称女人的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夸耀自己的男子汉形象。
诋毁外群体还可以满足另一种需要:对一个内群体的归属需要。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起来。试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平时关系一般的同事,当有一天他们有一个共同讨厌的人时,是不是这两个人的关系会变得更亲密呢?
外群体同质效应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群体时,我们更容易看到多样性,而更加倾向于认为其他群体都是相似的,和我们不同。例如,作为年轻人,我们会觉得老年人与你的同学相比,长得更为相似一些。
事实上,我们越是对一个群体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同样,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小,力量越弱,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就越少,我们的刻板印象也就越严重。因此,刻板印象其实源自于我们的不熟悉。
避免偏见的动机
全球化趋势的加深,让交换与留学变得更加方便与普遍,因此,在大学校园里,我时常能够见到黑人留学生。我阅读过的书以及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不应该对黑人抱有偏见,我也不觉得自己对他们有偏见,但是是告诉我,在校园中遇到一个迎面走来的黑人学生时,我仍然会小心翼翼的作出反应。
帕特里夏.迪瓦恩及其同事报告说,偏见程度不同的人们有时候会做出相似的偏见性反应。但是也有学者比较乐观的指出,偏见态度并非不可避免。避免偏见的动机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当意识到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他们实际是如何感受到二者之间的差距时,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就会产生内疚感,并努力抑制他们的偏见反应。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反射般的偏见性反应时,不要觉得失望或者稀奇。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这种意识,你是否让这些感受主宰了你的行为,或者是你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控制和调整你在未来情境中的行为?要知道,如果自发的偏见导致我们做出一些让我们愧疚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愧疚激励我们打破偏见。
人人存在偏见,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才能逐渐克服偏见。
田小涤
2019.1.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