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暂用读书笔记凑更,晚上忙别的事情来不及写。
1一本好书应该像一位温润的恋人,你若不找他,他就不烦你;你若去找他,他也有丰富的内在可供探寻。
2所以,一个人的状态,不是由事实和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他此刻的观念决定的。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那读书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观念? 这个过程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个人因为读书,懂得了书中讲的道理,所以就发生了“认知升级”。不,没有这么简单。书籍不是一支往人脑子里随意注入观念的注射器。 真正的过程要复杂得多:读的书多了,我们就得到了更多的现象解释、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应模式。原来的观念不是更换了,而是掺入了新的东西,变得更复杂了。
3复杂本身不是目的。接下来,会有两项很艰难的修炼。 第一项是,面对任何事物,除了本能的应激反应之外,还应该掌握更丰富的理解模型。
4读书多的人,不仅仅是谈资多。面对同一个事实,他们还能够转动自己脑子里的各种“精神装置”,放出各种“小精灵”站到事实的各个侧面。他们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世界。而不读书的人,对此茫然无知。 很多年前,有人跟我讲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富人看不起穷人,穷人能知道。有知识的人看不起无知的人,无知者压根儿就不知道。” 我得承认,这句话是我读书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样生而为人,我为什么就要在山脚下被人俯瞰?同样有机会翻开书本,我为什么就不能登临山顶、一览全局?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上一层,看一层的风光。
5一个爱阅读的人,有两种方式从书籍中获益。 一种是学习书中的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另一种是通过感知历史先例和人格模板,获取意义资源,把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同盟军,从而获得力量。
6当年参加“私人董事会”培训的时候,老师严禁我们对他人“提建议”。我问他,为什么?老师说:“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有自己特定的约束条件,外人不可能全知。你给的建议再好,他可能都做不到。” 那对别人的事情,我们就只能闭嘴吗? 老师说,“你可以说。但是只能说以前你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处理的。这段经历有没有用,让对方自行去判断”,“所有人的建议,都是毒药,而所有人的经历,都是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