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曾有一段时间,我被胃病困扰,去看了好几家医院,吃了不少的药,但效果不是太好。
原先挂普通号,后来挂专家号,再后来挂高级专家号。做了胃镜,也没见什么大毛病,但总是不适,心里就有了负担。
到了军区总院,看了专家,等了许久,看的很短,开了一个月的药,吃完了也没见效。大家说中医治胃好,就去了省中医院,挂了个名医堂专家。看了他的介绍,心里充满着希望。
找他看的人很多,排着长长的队。整整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喊到自己。满怀信心的走进去,他的头几乎都没有抬。我想和他汇报我的情况,但他摆了摆手,说看一下片子。他草草地刮了一眼,就埋下头开始开药单子,都不用手写,直接在网页上点点。前后不到两分钟完了,就喊:下一个。
我刚想问他一些细节,他说:先吃了药,过两个星期再来。
一百元的专家费,两分钟完了。就这样被打发走了,我满怀 疑惑地下了楼。
中医讲究 望、闻、问、切,想来看的会慢一些,才选择了中医,但现在四个步骤一个没有,比西医还快。
吃了两个星期,并没有多大的好转,再一次地去,仍是挂那个专家的号,因为他被称为著名专家。他还是那样的快,比上一次的时间更短,鼠标点了一下就完了。他正准备喊下一个,我却没有动身。
我问他:“一百元的诊费就是用两分钟来开药单吗?”
老专家才抬起头,不耐烦地说:“你没什么大毛病,说什么呢?”
“我咋知道我没什么大毛病呢?我若知道,就不需要来找你看了。”
“你没毛病,非要我说你有吗?”
“不是这个话。我当然希望自己没毛病,但你要告诉我,哪怕简要地说一下。我没挂普通号,是因为人多。挂你的号,是想听你能跟我说一下大概情况。我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心里总是有一种负担,你的药再好,也打了许多的折扣。不应该和病人作一些交流吗?”
“我哪有时间?你看看你后面还有多少人在排队。”
他说的也是实情,后面确是排着很多的人。
普通号是10元,一般专家是50元,高级专家是100元。都是用一两分钟给你完事,有什么区别呢?
原先一个专家,一上午只挂20个号的,后来变成了40,现在变成了60。为什么变成了这么多?
他医术也许高明,但他眼里只有“病”,并没有“人”,他没有治好我的胃。
第三次去,听说一个叫周晓白的医生蛮好,我上了七楼。
他有五十多岁,微胖,头发有些灰白,脸色红润,宽亮的眉宇间映着智慧和善良。
我是最后一个,站在他的旁边,静静地等待。望、闻、问、切,一个环节都不少。他望的仔细,听的认真,问的轻缓,切的准确。他诊室的门是敞开的,里面站了很多的人,都围着他。但他一点未被干扰,沉在他的望闻问切里。
我坐到了他的对面,已是晚上六点半了,其它诊室的门都关了,他的灯还亮着。他并不急躁,和先前一样的平静,一样的温和,一样的亲切。他的头微微左倾,嘴角有些上扬,笔在病历上写个不停。他的字不像别的医生那样的天书,还是很工整,很好认。
“没有事的,只是慢性反流,需要一些时间。”
“别担心,我开点药会好的!来,舌头我看看。这里疼吗?”
“晚上睡觉,把枕头垫得稍高一点,这样就不反流了。”
“少吃甜的和辣的,不要吃腌制的,更不能喝酒。”
他仔细地叮嘱,不忽略一个细小的环节。
他还仔细地翻看前面的病历,不管是不是他写的。他看病就像是和你谈心,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认真地听。有时,他和你一问一答,持续较长的时间,就像你特地把他请到家中诊问一样。
看完己近七点。我感到非常抱歉,连连向他致谢。他轻轻地摇头,微笑着说不用。他有些疲惫,轻轻地打了一个哈欠,喝了一口水。我走出了诊室,回头,看见他和助手仍坐在那里。
整个七楼已非常的安静,电梯也停了。我一边走,一边默念他的名字:周晓白,像一股春风,一下子包围了我。
医生介于上帝或佛与普通职业之间。病人找医生,总是带着苦痛和担忧,是来寻希望的。治病救人,很多时候我们过多地强调身体因素,而忽略了心灵。心灵的抚慰是这个职业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把生理上的治疗技能和心理上的抚慰加在一起,才构成“医者仁心、治病救人”这八个字的全部含义。也许在医生眼里,那些病不值一提,但病人并不知道。如果一个病人,心里上的负担没有解除,再好的药也打了折。有些病人,不是被病本身击垮,而是被自己的内心,抚慰病人的心理,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
生活中有哪些行业的后面是带“德”字的?只有教师和医生,一个是师德,一个是医德。之所以这两个行业后面带“德”,因为他们维系人生中两个最重要的健康领域,一个是肉体健康,一个是精神健康。
真正的好医生,不仅要有好的医术和责任感,更需有一颗仁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