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匆忙与无奈
今天上了四节课,外加一节早读,三节晚自习,在教室八节。另外一节教研商讨课程节细节,听一节公开课,开了晨会,和领导沟通青年教师大奖赛方案细节,沟通省级课题,补了二张党员笔记,完成三十分Qiang国学习,完成值班表格并请领导签字交办公室,丰富了几张教案,完善明天课件,督促学生完成了作业的初检,指导学生完成今日反馈,早上、中午、三顿都凑合吃了点没顾得上去餐厅,晚上快十点到家吃了熏带鱼。
早上5:20起来读书一小时,一天匆匆忙忙,最开心的是上课学生理解和达成都非常好,课堂气氛很棒;最欣慰的是今天午休竟然睡着了一会,有多久中午没睡过了?
一日很短,总觉得很多事情想干,很多课文想研究,很多书要读,很多文字要写,但因为忙碌反而略有烦躁,也有了刷视频消遣的懈怠,好久了,没有运动,没顾上看花开花谢,时间利用率太低。
最近一个月完成了一些挑战性工作:
1.与73中大概念研究联盟,签约仪式上做了30分钟汇报(3月7日)(课件+文字)。
2.到科学大道二小观评课一早上(3月14日)2000多字文稿。
3.到安阳汤阴观评课加分享一天时间(3月21日),完成文字四千余字加一个多小时课件。
4.参与网师小升初衔接教研分享半个小时(3月27日),四千多字文稿。
5.3月31日将到73中大概念讲座1.5小时,准备课件。
6.完成新课标案例解读3855字的文稿。
7.完成读书方案并对全体教师解读和推动。
8.完成初语班第三次作业2千余字…
每个云淡风轻的分享背后都是殚精竭虑,每次轻松的发言背后都是漫长的准备,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我着实累了,想休息,想停下奔走的脚步…
读书|二维与三维
1995年埃里克森设计了知识的结构;2013年兰宁设计了过程的结构。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互为共生的、三维的、概念为本的模式。
二维模式的传统课程设计聚焦于事实和技能,并通常假定产生深刻的概念性理解,这样的模式会导致“一英寸的深度,一英里的宽度”。
二维课程聚焦在主题和事实上,概念为本的教师的教学指向概念、概括及原理,并把主题和事实作为达成深度概念性理解的工具。
三维的概念为本的模式则能在概念性层面上识别出创造深层只是、可迁移性的理解和高价思考的重要性。
三维模式中,主题、事实和技能仍然是模式的重要元素,但是第三个维度——概念、原理和概括——则保证了概念性思考和理解在课程于教学设计中的突出地位。二位模式不包含概念性焦点,而是说它并没有将事实与技能的要求和概念性理解清晰地区分开。
概念可以跨时间、文化、情景迁移,具有以下标准:不受时间影响,具有普遍性,使用一二个词或者短语来表述,不同程度的抽象,多个实例分享共同属性。
概括表述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概念之间关系的句子,他们是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可迁移的理解。概括不包含专有名词、动词过去式、代词,因为这些词会将观点限定在特点的人或群体。概括是由事实性实例支撑的真理,过度使用限定词会削弱概括的力量。
清晰且强有力的概括代表了学科最重要的概念性理解。
为深度概念性理解而教与为记忆事实性知识而教有着天壤之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