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三中的日子

作者: 雁去留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6-27 23:36 被阅读0次

前几天去参加一个培训,课间聊天的时候有德国同事问我中国的教育制度和高考。听完我的简要介绍之后他说,那岂不是三天的高考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谁说不是呢!不过,高考的三天,是直接地决定了一个人之后的人生之路,但是那之前的三年(甚至六年)里,我们接受了什么的教育,和什么样的同学在一起,也是非常长久的影响。

有一个朋友在认识我一年多之后,问我在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一个学霸。我马上就否认了,我甚至从来没想过会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因为跟我所认识的学霸们相比,我跟学霸两个字真是不沾边。事后我不禁想,是不是因为我曾经就读过哈三中这样一个充满了学霸的学校,所以也沾了点学霸气质?

在哈三中读书的三年,是我最引以为傲和喜欢感慨怀念的时光,是我一辈子的美好回忆,也是跟随我勇闯天涯的财富。不仅仅是因为这座学校有着古色古香的琉璃瓦和木头窗花,也不仅仅是因为这座高中是黑龙江最好的高中(天涯上有人称之为中国大陆的No. 1),更是因为那里集中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在那里读书,是一种非常高质量的学习体验。那时候小,人生体会太有限,现在的年纪已然是那时候的两倍,回想起曾经,才发觉那时在哈三中所经历的一切,是多么的可贵。

在德国,有幸结识了一位来自湖北黄冈的朋友。用了“有幸”这个词,是因为当年高三时做的众多模拟题里,黄冈的考题真是神一样的考卷,所以一直好奇黄冈的考生是什么样的呢?这位黄冈的朋友像说评书一样用极其幽默地方式,跟我们回顾了他高三时坐牢般的拼搏时光。我们大家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可是经历过高考的我们都知道,那是真实的交织着汗水与泪水的日子。

与他的回忆正相反,我每次想到我的高中时光,最先想到的是——自由。是的,我们同样面临高考的压力,也都紧锣密鼓地学习知识。可是,在三中,我们从未觉得被加以巨大的压力甚至失去自由。

高一的时候,我们下午上完四节课,四点半就放学了。所以回忆起那时的放学时光,是明亮却又温暖的下午四五点的太阳,我和好友不着急回家,跑到操场上靠着双杠聊我们最喜欢的红楼梦,看操场上篮球排球一片热闹。喜欢摄影的人会知道,一天中这个时间的色温是拍照的最佳时光。所以我的高中回忆总是有着最佳的色温。

哪怕是到了高三,我们课后有加晚自习,也是六点就放学了,离家近的同学还能赶上看动画片《灌篮高手》。三中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证明了,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不需要通过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待在学校里来实现。

我想每个人都会很怀念自己的中学时代,因为那是十几岁时最美好纯真的年华,是在脱离稚气和步入成熟之间的黄金时代。可是在三中的日子,之所以可贵,不仅仅因为我们那时候的年纪,更因为那里的老师和那里的同学。尤其是当自己成为了成年人并有了下一代时, 我常常思考,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又该如何引领他们成长。这时我意识到当时在三中我们作为“孩子”,在学校老师那里得到了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记得有一次一个男生头发太长了,有点影响形象,恰巧课间的时候被校长看到了。校长也不问是哪个班的如何如何,也没有批评训斥,只是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该去理个头发了吧。”

那时候每个班教室里还有一块大黑板用来画班报,我们班的基本上都是一个挺有才的男生来负责。记得有一次他用周末的时间画了很另类的班报,黑板上是用粉笔画出的大块大块五彩缤纷的色彩,周一早上看到时,我和我的小伙伴儿们都惊呆了。他微微一笑说:“这是野兽派。”出于当时的无知,我以为是他自己随便起的名字调侃一下。过了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绘画里真的有野兽派,而他当时画的风格的确很接近。到了上课的时候,被班主任看到,他显然也被惊到了,但是他也没说什么胡闹之类的话,只是很平和地说不合适,还是赶快换一换吧。以中国的教育模式,而且还是在那个年代,我们的老师做到的是既不失严格又极赋宽容。不知道二十年后的老师们,有多少能做到这一点。

也许这个例子说明不了什么。可是有一件事,是大家十几二十年后聚会仍然会提起的事情。那时候学校组织篮球比赛,都是中午午休的时间进行。有一天中午我们班的比赛输了(好像是个决赛或者半决赛,而且是对战我们的篮球比赛“宿敌”),大家都非常沮丧,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了,我们还都没缓过劲儿。政治老师看到我们垂头丧气完全无心上课的样子,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不需要像当时的某些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与学生称兄道弟来实现。我们的老师选择忽视我们的态度给他的教学带来的影响,并体谅我们的心情,用一句简短有力的话来安慰和鼓励我们。像师长,也像朋友。我觉得,这样的老师比那些跟学生打成一片交朋友的老师要高出很大一个层次。

回想在三中接触到的老师,他们都是这样的。他们一直有作为老师的威严,但又并没有把我们当做小孩子看待。我们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他们会直接明确地表达失望和批评,但是从没有过侮辱性的语言和举动,甚至没有过高高在上的语气。这种风度,在那个年代的教师行业,很可贵。也许,他们的内心就像当时教务处主任办公桌旁写的座右铭:“我们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一个引路的人。”

三中的老师从不会灌输知识,而是讲解知识,他们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安排教学内容,有了多余的时间,还会借机会给我们展现课本之外的东西。班主任老师是教物理的,他在讲解那些定理定律的同时,总会讲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调节气氛之余,也让我们感觉到那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其实也是正常人,而那些由他们(或者他们的学生)发现的理论,也因此显得不那么冰冷而遥不可及。后来我到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读书,校园里有著名物理学家赫兹的铜像,因为他曾在这所大学担任教授并在这里证明他的电磁波理论。那座铜像并不起眼,但是每次路过我都要看上几眼,并猜想我的高中班主任一定会喜欢这里的。

在这方面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其实是政治老师。有一次他提早讲完教学内容,看到剩余时间还不少,就说:“那我给大家背一遍《春江花月夜》吧。”枯燥的政治课,因为这首诗,变成了一段浪漫而文艺的记忆。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听古曲《春江花月夜》,多少个夜晚,台灯下,是这首曲子陪我一起读书做练习。

有时候政治老师会分享他最近读的小说,有时候会讲讲禅。我第一次听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政治老师讲的,他当时还把这四句清楚地写在了黑板上。是了,我的语文其实是政治老师教的……

除了个别老师喜欢分享个人爱好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之外,学校的整个教学安排都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体育课。记得第一年我们学的少年拳,第二年学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所以后来还有资本跟德国人吹嘘自己也曾经打过太极拳),高三男生女生学的不一样,他们学棍,我们学剑。于是每次上体育课,操场的一角是三十几个男生人手一支大木棍,另外一角是二十几个女生每人一把长木剑。我常常想象他们是一群少林棍僧,我们则是衣抉飘飘的侠女。到了学期末都必须按照教委规定项目考试(跳远,扔铅球什么的),可是也经常有老师自己给我们定义的考试项目,比如跳绳,三步上篮,到了冬天则是滑冰滑500米。我那时候其实是很不喜欢更不擅长运动的,可是回想体育课,觉得还是很有趣的。

记得有一门课,叫音乐欣赏,我们用一整节课听《梁祝》,听一段老师讲解一段,一堂课下来,修养提高不少呀。后来我由于非常喜欢《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也喜欢听《梁祝》。听的时候却总是能想起音乐老师的讲解。

还有艺术鉴赏,老师给我们看很多幻灯片讲绘画。可惜我当时对绘画不怎么感兴趣,那些内容都没记住,只依稀记得莫奈啊之类的名字。后来在欧洲逛博物馆画廊之类的,听到讲解器里那些听过的名字,很是有些欣慰自己不算太无知。现在想来,当时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课,才是增加我们人生宽度与情趣的重要因素啊。

高二的时候还有一门课,属于“鸡肋”课,跟高考完全无关,叫机械制图。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居然在十年之后救了我的命。那是2008年,我做一个机械零部件开发部门的客户项目经理,不需要自己会绘图,但是起码得能看懂图纸。我大学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德国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完全不学机械制图,在同济的时候倒是学过,但是内容完全没记住。我脑海里能够回忆起的只有高中时候学的东西,也许是那些用蘸水钢笔战战兢兢在图纸上画线的记忆太深刻了,以至于整十年以后我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就能看懂图纸,跟客户和我们的开发团队进行技术沟通。我非常感谢我曾经的高中,没有很“功利”地只把教学内容局限在高考的范畴,而是把眼光放的更远,他们确确实实是我们人生的领路人。

三中这个学校好,老师好,同学也好。这个学校里集中了哈尔滨各个初中里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可谓高手云集。所以在这个学校里学习,有一种参加武林大会的感觉,大家都从自己原来的圈子里走出来,与更多优秀的人站在一起,少部分人继续独占鳌头,大部分人却都不再是列举榜首,也必须接受永远无法赶超某些学霸的事实。可是即便这样,心里也是愉快的,因为可以见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三中,云集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理解力强,融会贯通,自己学的快,给别人讲起来也很快讲到点子上。他们除了学习好,还可能是绘画书法高手,可能会十几门乐器,可能高歌《我的太阳》,可能诗词歌赋手到擒来,也可能是世界冰舞顶尖选手。而走出校园之后,有的人成为了知名作家,有的人成了广受欢迎的歌手,而更多的人,则在各行各业成为骄子。

而且,那个时候的同学关系很是纯净,或者说大家的人品都是很好的。虽然有些男生一样会像小孩子似的不守规矩,偷偷跑到隔壁公园打扑克,或者给老师起外号。但是我从没有见到有谁给谁背后打小报告或者当面冷嘲热讽。而那些总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让其他人望其项背的学霸,也不曾傲慢,每次跟他们问问题,都会认真地给讲解,而且是一种药到病除般的有效并有效率。到了高三,虽然说同是面临高考大家多少是有些竞争关系的(尤其是那些可能报考同一大学的),但是同学之间的和谐气氛未曾改变。记得有两个男生都是明确表示要考清华的,但是他们俩没有互相排挤,倒是经常一起学习。那个年代的我们还不知道team work这个词,可是已经有人自发地这样做了。面对高考,我们可以说各自为战,却又像是一个大团队一起奋斗,而我的队友,都是神一样的队友。

就像一个朋友说的,三中里那些优秀的人啊,虽然是学霸,可是也都是正常人,不奇怪不变态,一样有生活的情趣,乐观幽默,和这样的人一起学习生活,非常愉悦。所以我喜欢回忆在三中的日子,而且每次想起总是带着不自禁的自豪,有那么优秀的老师们用严格又不失宽容的态度给予我们知识和引领我们成长,和那么优秀的同学们在轻松又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并共同体验成长,曾经一起度过的三年,用知乎体来总结就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置身于优秀的人群中,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高考之后的那个暑假,有一天去最好的朋友家里玩。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的脸上, 她长发及肩,身穿一席淡蓝色带小花的长裙,坐在钢琴前为我弹了一曲《童年的回忆》。如果我的高中时光拍成一部电影,这就是结尾处的镜头。

相关文章

  • 在哈三中的日子

    前几天去参加一个培训,课间聊天的时候有德国同事问我中国的教育制度和高考。听完我的简要介绍之后他说,那岂不是三天的高...

  • 回想起你

    回想起你 三中,回想起你 我会开心,但也会伤心 开心那时候奋斗的日子 伤心那时候枯燥的日子 三中,回想起你 我会高...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造节

    夏季,鲜花盛开的时候,哈尔滨工业大学都要举行建造节, 今年的建造节,于6月2日举行哈一中哈三中哈九中以及大庆中学都...

  • 特色学校的特色教育

    《三中特色,特色三中》 谈起三中,“特色”一词不禁涌入脑海,双手不由自主地在纸上写下“三中特色,特色三中”...

  • 卡哈洛的日子

    1月18日,我们坐了长达9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小镇——卡哈洛。 初到卡哈洛,面对这个陌生的地方,紧...

  • 在三中补习的日子里······

    囗 王日鹏 当我再次站在福建省霞浦三中的大门口时,才感觉到已离开这个学校有四十个春秋了。 青春难在人渐老,三中往事...

  • 【小荷文苑第99期】美,就在……

    美,就在…… 岐山三中九五班 雷佳音 日子像串风铃,随风而起,...

  • 赶集的日子(二哈5)

    小镇本来就不大,集市其实就是三条街合在一起,二哈和爷爷在两条街交叉的路口摆摊,人流量是够够的。赶圩的人...

  • 差生的日子(二哈6)

    严格来说,二哈不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整天和隔壁胖墩玩耍,做弹弓打鸟,上树掏鸟蛋。乡下的男孩子,爬树都麻溜,...

  • 与哈哥相处的日子

    妈妈:哈哥,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养成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的习惯? 哈哥:额……(若有所思,又好像没听见一样) 妈妈:明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哈三中的日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xq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