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文学与高情商表达

作者: 方丹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12:48 被阅读0次

    欧阳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组问答,言简意赅却也令人拍案惊奇。看一遍要感叹一遍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话就是不直说,就是要留有余地。

    这感觉和薛定谔的猫就是一个道理,到底是死是活就是不给你一个准话。那猫它就是不死不活,那猫它就是既死又活。反正好赖话全被它说了,所有情况都囊括在答案中,一出口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质疑,它都能够自圆其说。宛如一张巨大的网,包罗万象。你看,天空有朵雨做的云。云雨,是云也是雨,不是云也不是雨,主打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同时还能毫不留情地讽刺那些性格直爽的人,听风就是雨,见云就是雨。又或者讽刺一下那些刻板的人,谁说的云就是云,雨就是雨?云雨,云雨,懂吗?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段子——

    图片来源于抖音

    我脚臭吗?——微醺。

    你高考能上本科么?——本能。

    他来没来?——如来。

    他到底来没来?——若至。

    还活着吗?——仿生。

    你相信我吗? —— 微信。

    “你瘦了吗?"  ——“预瘦”。

    你学会了吗?——约会。

    学校装不装空调?——假装

    你是变态吗?——渐变。

    你爱不爱我?——简爱。

    yes or no ?——or.

    你最近存钱了吗?——犹存。

    你对象高吗?——显高。

    我们是在交往吗?——yesn't.

    图片来源于抖音

    你们看,是不是超级“高情商”?尤其是那个“如来”和“若至”,简直就是精髓。似乎要来,但没有完全来?这个答案比以前做业务时老大问,你今天的意向客户呢?回答“在路上”要高级得多。毕竟两个字囊括了太多意向。百度到一个答案,说的是——如来佛是来的是化身,没有来的是法身,这来而无来之义,是名如来。因此,如来既可以说是来了,也可以说是没来的,具体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个名词。至于“若至”,那就一语双关了,弱智吧。大有一种你相信我将要到达那你就是弱智的讽刺感,也有一种将要到达的意思。

    还有那个yes or no ?回答一个“or”,简直了。主打一个事事有回应,件件无着落。这一手太极打得仿佛问你阴阳鱼时,不阴阳,只说鱼。毕竟阴阳都极端,鱼平衡了阴阳,和谐且无错。

    还有那句我们是在交往吗?回答的那个英文也是无比经典。男/女式发言,翻译过来就是“是也不是”,主打一个琢磨不透,让你越来越上头。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先预留点时间让对方思考你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到期还不确定,劝你赶紧跑,别被困在人家鱼塘里了,浪费时间。

    欧阳多数时候性格有点轴。骨子里爱憎太分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活像个愣头青。这两年在想要不也学做一个含蓄的中庸的不得罪人的人吧。感觉多少学废了。因为有时候看到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真的会气不打一处来。讲真,来没来就不能给句准话?如果来了,到哪里了,坐哪班车,行驶到哪个站。如果没来,是还在化妆,还是档期冲突?如来,如你个鬼啊!

    欧阳在读《论语》时,也曾遇到几句模棱两可的。感叹圣人在表达上的智慧。《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在思考孔子所说的“再”到底什么意思呢,是二思就够了,还是三思也不够?要在三思的基础上再多想一层才可以?这个“再”字很有灵性哇,结合语境,似乎可以理解为二思,有道是“一而再,再而三”嘛。姑且说它“再”等于“二”。但是吧,理解为在“三思”的基础上再整体和全局性的思考一次,谨慎点,似乎也能说得过去。最终,不管你是比三思少一思,还是比三思多一思。孔夫子都没说错,全凭你悟性。

    《论语》里还有一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自己的断句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理解为“先说到,后做到。”然而欧阳一看注释,傻眼了。注释是大意是先做后说才是君子。所以,反推它的断句应该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实吧,无论是“先说后做”,还是“先做后说”,只要都到位了,那都算“知行合一”。世上有两种狠人,一种吆喝着“老子要干嘛”最后真的干成了的,另一种是偷偷成功然后惊艳所有人的。反正觉得孔老夫子一句话,两个意思全部囊括了。或许这也算是一种中庸之道吧。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我大抵是那个一上来就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人,所以咱家连门都入不了。

    据欧阳观察也确实如此,国人多数时候都选择明哲保身,不敢轻易表态,也很少态度鲜明的表达自己的立场。枪打的都是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在不断挨枪子儿的过程中,也曾学着闭嘴,或者是学着糊弄。唯恐一开口,就把自己的功德说没了。除非是给出比原方案更差劲的预案,对方才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国人就是喜欢调和折中的,就是喜欢比较,就是喜欢把肚子里的想法弯弯绕了绕。两点之间,本是直线最短。但若是直道而行,绝对头破血流。人们把迂回曲折叫做高情商聊天术,不把话说明白云里雾里的就有转圜的余地。聊天,认真分析利弊,你就输了。敷衍一通“啊对对对对”、“您真棒”、“您继续”、“您说什么我都支持您”……对方内心,我今儿个终于遇到一个知音了,伯牙不必绝弦,子期也不用摔琴了。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欧阳也只能假装自己高情商了。毕竟多数时候,糊弄文学换来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过于犀利的话语总是最伤人。每个人都习惯了被上麻药,也都习惯了在自圆其说中游刃有余,而不是锋芒毕露,伤人伤己。

    讲真的,有时候也蛮想挑战一下“一句话褒贬”的。那个春秋笔法,是欧阳所见过水平最高的了。奈何水平有限,在薛定谔的猫里选择了薛定谔,在云和雨之间选择了听《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中庸和极端之间,选择了“极庸”。在高情商和真性情之间,选择了“高兴”和“真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糊弄文学与高情商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yt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