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作者: congyue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00:12 被阅读0次

本文参加#读经典好书,写读书感悟#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我们仨

      朱自清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时间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人走了,茶变凉了。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题记

我们仨――杨绛,钱钟书,钱媛

我们仨的合影 我们仨

      这本书,通过这三位人物的平日生活的一点一滴,为我揭示了一个家庭的曲折,这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庭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我们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

钱媛新年寄给父亲的搞笑信件
钱媛对父亲的搞笑画像
丈夫给妻子理发,妻子给丈夫理发
钱媛给母亲的拜年搞笑信件

      这本书开始以女主作梦作为插入点,在女主的梦中讲述了女主从走上古驿道及在古驿道上的经历和在古驿道的结局阐释了男主和女主的女儿先后的逝去。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女主回忆我们仨的种种过去的美好,从女主和男主结婚,从生孩子到取名字,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再到孩子结婚,从男主以及女儿得病到去世,体现的是这个家庭种种平凡幸福的时刻。这也是作者非作家身份而以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呈现在我的眼前,令我体会到作者亲切平常的一面。全书语言平淡朴实,情感真挚,两个最亲人的逝去,以后再也没有我们仨,作者却选择用笔的方式书写心中的情感。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摄于巴黎卢森堡公园
摄于牛津大学桥下 杨绛和两岁的女儿
钱媛五岁和二十岁 杨绛与钱钟书中年合照

      我们仨虽然在事业上有所贡献,虽然女儿孝顺,但是自从女儿教书以后,夫妻老俩见女儿的日子越来越少,多少次,女主心里有好多话对女儿说却欲言又止;多少次,女主期待女儿回来能和自己唠唠家常;多少次,女主理解女儿的忙碌与辛苦;夫妻俩只有唯一的女儿,也是唯一的依靠。女儿和丈夫在女主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离开了她的身边,这是令人悲痛的,我总是这样认为……

      当然,我们长大就意味着我们离家越来越远,也就意味着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也更意味着我们不能事事在像小时候那样围绕在父母身边咿咿呀呀。尽管生活忙碌辛苦,但不变的还是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思维,我们要多给亲人打个电话,多问候,多叮嘱几声,就像小时候父母送我们上学路上的唠叨,所以,我们要善待我们的亲人,多回家看看。

相关文章

  •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述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3年...

  • 2019-10-1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我们仨》,我从杨绛女士的视角体验他们的一家人的生活。钱钟书先生,博学、宽厚,不争,但也有像...

  • 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叫“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读后感悟…~ 《我们仨》这本书在第一部分的内容里,我们走进了杨绛相继失去女儿和人生伴侣的那段...

  • 娓娓道来的水墨流年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最初设想,这本书由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

  • 走到人生边上

    之前刚刚发布了一篇有关杨绛先生作品《我们仨》的读后感,今天便来写她的另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了。 “本...

  •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

    今天是我加入简书日更的第一天,刚好借这个契机把《我们仨》的读后感记录下来。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高一,那时候我处...

  • 2018-12-28看书收尾

    2018的最后几天把基本没看完的书看完了,有三本《流浪地球》、《人类简史》和《我们仨》,简要记录一下读后感。 《流...

  • 不逛街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本书应该倒着读。不以为然。 杨先生慧慈。 人生走到尾声,曲终人散,大多...

  • 《我们仨》读后感

    想了好久这篇读后感名字,可是读书太少找不到好的词语。 《我们仨》周末两日时间读完,阅毕心中是痛?还是暖?就是不能平...

  • 再读《我们仨》之感

    最近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应该记录点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zc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