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844516/678f6ac3713b1801.png)
为什么市场总会有大的波动,甚至是很极端的牛熊市呢?为什么市场总会有起起伏伏的周期呢?
市场周期的决定因素
从宏观看,市场周期主要由三个周期影响决定——经济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和情绪周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9844516/f17fed14e1251869.png)
其中蓝色代表经济周期,黑色代表企业盈利周期,而红色代表的是市场周期,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情绪周期。
- 经济周期,通常是由人口出生率、劳动生产率、科技发达程度等等这样的因素决定的,因此经济周期的起伏通常不会太大。
企业盈利周期。实际上,即使 GDP 的变化不大,企业盈利水平的波动也可能会很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个,其中一个我们第二讲提到过,就是「经营杠杆」的概念。简单来说,利润 = 收入 - 成本,收入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引起的利润变化往往是不对等的。
除了经营杠杆,企业通常还会面临财务杠杆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企业通常是会借债的,每年需要支付利息。
所以,除去 GDP 变化对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如经营杠杆、财务杠杆,这些因素会更大幅度地改变企业的盈利周期。而我们为股市和公司估值的时候,利润往往是最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所以盈利周期的起伏也为整个市场的起伏做了很大的贡献。
「漂亮50」的故事
当然,在我们看来,这两个周期变化,其实都比不上最后一种周期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大——那就是情绪周期。
在美国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有一个很有趣的名词叫作「漂亮50」(Nifty Fifty),指的是当时 50 家受到投资者追捧、涨势凶猛的大蓝筹公司。国运通、百威英博、可口可乐、迪士尼、陶氏化学、花旗银行、通用电气、吉列剃须刀、IBM、麦当劳……其实里面相当一部分公司直到今天仍然是所在领域的巨头。
漂亮50」公司的整体估值迅速提升。如果以市盈率来计算,这波行情之前,「漂亮50」公司的整体估值在十几倍市盈率的水平,听起来还挺合理;但走完这波行情之后,在 1972 年,这些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数变成了 39 倍,而最高的公司有 95 倍之多。
1972 年,「漂亮50」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数是 39 倍,而十年之后的 1982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12 倍。而如果以著名的可口可乐为例,这家公司很长时间业务基本没有变化,后期净利润的增速基本也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之前投资者愿意以 50 倍市盈率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而之后降成了 15 倍。这是真正的「好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周期:
市场的气氛和叙事开始变化 >> 导致投资者开始追捧某一类股票 >> 随着追捧股价节节走高印证了牛市的故事 >> 更多的人蜂拥而至并让市场产生这种景气不会消失的错觉 >> 市场气氛开始掉转 >> 投资者接连出逃股价大幅下降 >> 公司股价长时间的一蹶不振……
不知道在如今的市场上,你有没有发现类似的故事还在上演。
小结
经济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市场情绪周期,波动逐级放大,但终会收敛回归到长期趋势本身,这个长期趋势,也是我们课程里不断强调的一个国家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增长。 但是这三个周期,以及各种其他周期(比如信贷周期)与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整个市场的起伏波动,而人心在这里的作用尤其之大。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家过度盲目地投资再生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济上升周期的信用宽松(容易贷款)也助长了这种行为,这些在经济好的时候进一步放大了企业的盈利。
反应到市场周期上——媒体都是好消息,企业盈利屡超预期,一片欣欣向荣。这时候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就接管了现场。「这样的景象一定能持续下去,黄金十年不是梦」,于是股票价格大涨。
某个时候、某个因素导致企业盈利不及预期,而这时最后的接盘手也已经进场,于是股市开始下跌。经济形势良好时候的经营和财务杠杆,此时变成了企业的包袱,企业的盈利迅速减少甚至亏损。股市进一步下跌,媒体上都是坏消息,投资人认为这样的景象一定会持续下去,经济要完,于是抛售股票。企业裁员、投资者身家缩水,大家纷纷勒紧裤腰带,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企业的收入和盈利进一步降低……直到开始下一个周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