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尘埃落尽》到《不必为我歌唱》,通过描绘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历程,米歇尔·拉巴利亚蒂在跨越十余年的篇幅里展示了他对生活方式的思索,对人留下痕迹的追问,对生命流逝不可追的速写,和对魁北克式忧愁的执着。
两本书以漫画家保罗为纽带,《当尘埃落尽》讲述了保罗岳父罹患癌症直至生命终结的历程,《不必为我歌唱》展现的则是十多年后人到中年的保罗经历的和见证的人生。与身患绝症的岳父不同,保罗患上的似乎是一种慢性的“生活疾病”。岳父去世后的十年里,保罗经历了婚姻失败,母亲患病去世,女儿长大离开家乡到异国发展。保罗的生活过得乱糟糟,谈不上什么生活品质,陪伴他的除了小狗还有付不完的账单、掏空钱包的健康问题、失败婚姻的心理余威、人到中年的格格不入。保罗和十几年前的岳父一样,都在某种程度上过着“正常状态”之外的生活。就像在英语世界里讲法语的魁北克地区,被外部世界环绕且隔绝,就像它最后的独特性在游客眼中只是旅游景点和奇观。就像保罗抱怨邻居,生活在Montreal几十年居然法语也不会说(但仍然能过得好好的)。
与《当尘埃落尽》不同的是,岳父的故事会在某个期限内到达能够预见的结局,而保罗的故事则充满了无处放置的尴尬,麻烦,不知如何是好无法结束的焦虑,一种更接近大众生活的模式。在《不必为我歌唱》中,米歇尔·拉巴利亚蒂延续了对不同人生的探讨,他在保罗的生活中塞入了更多细节来引入其他人的人生。有保罗母亲通过婚姻从孤独走向孤独的一生,有妻子去世后痴迷种植蔬果并以此支撑生活的讨厌邻居(也许没那么讨厌?),有相亲网站上刷到的那些和他相似但又互相嫌弃的人们。而且在按照网站要求填写自我介绍时,保罗悲愤地发现他甚至自己也讨厌自己。也有整个夏天都站在溪流中石头上一动不动的苍鹭,有他已经过世的印刷工父亲留下的痕迹。保罗正面回忆父亲的篇幅极少,但他会特意提起标签、广告牌、路标、包装杂志上的不同字体和它们的故事,每提到一次字体都像是对父亲的一次缅怀,他活过,在这个男人的生活里划下过痕迹并留存至今。好像人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偏离平均状态的那一面。
可就像院子里的苹果树一样,生命走到一半,前一半结出的果实不见踪影,但一半的树却枯萎了,残留的一半不知如何生活下去。想要回归到平均状态变得异常麻烦,比如院子里的游泳池,不是管道有问题,就是要清洁水质和消毒,还要清扫水面的落叶。花费了钱和精力也不能保证能享受到所谓生活的美好,因为享受完还要收拾一切。
此时,生活似乎符合红皇后法则,你必须向前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人生不会走到某个位置就真正地停止成长,然后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这样的小循环是暂态,活着的东西是不会一成不变的。在某个节点上,你要么做出选择行动起来,要么被世界狠狠甩开。但和期盼不同的是,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结果都会像一场rough like 游戏。就像《苦痛之环》中,你往往装备整齐决策小心,但有可能通往下一道门也有可能被门背后的怪物吞得光都不剩。随机性是你最大的敌人,随机性是飞速奔跑的命运本身。
停在这里似乎过于残忍,作为读者很难界定故事结尾到底是悲伤还是治愈的开始,人们更像是跟随保罗的视角陪伴他观察、体验了红皇后法则下的百样生活,最后陪伴他种下樱桃树,等待着开启下一扇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