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时候爱去街机房的朋友们来说,《太鼓达人》绝对是童年回忆般的经典存在。
投上几块游戏币,拿起绑在机子上的木鼓槌,选中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在音符的滚动提示下,敲鼓面为“咚”,敲鼓边为“咔”,就这样消磨过一个又一个下午。
上到老人,小到四岁的小朋友,都可以在这面鼓上玩出一朵陈独秀来。
当然,脑洞清奇的霓虹人民才不满足于此。
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做出了真人版的《太鼓达人》,只能说城里人真会玩:
甚至还把它硬生生地玩成了动作游戏,《太鼓“打”人》了解一下:
而在最近 switch 版《太鼓达人》的宣传片中,日本著名网红 Hikakin 更是展示了一波“性感嘴炮(B-Box)、在线打鼓”,看得人心痒手痒:
各大主机平台的陆续上线,也让这位昔日的街机房标配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喜爱音游的玩家们甚至还可以买实体外设鼓,在家里就能还原相当真实的“敲敲乐”。
不是所有音游都叫《节奏大师》
音乐游戏(Music Game,缩写为 MUG),指玩家配合游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根据画面提示做出动作、按下按键,以此来进行游戏。
动作与节奏吻合即可加分,反之则扣分。全连击(Full Combo)是音乐精通的实力证明,而有时失误过多则会强制结束游戏(Game Over)。
对音游玩家来说,比起在百忙之中漏键,更不开心的莫过于自己正在沉浸音乐、手指飞舞时,身边的人凑过来问上一句:“这是什么游戏?《节奏大师》?”
而在自己努力解释一番后,对方却又补上一句:“反正就是类似于《节奏大师》的游戏。”
收录中文流行歌曲的音游少之又少,这使得《节奏大师》大受欢迎,成为了国内的现象级音游。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代表音游市场的全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发式发展的音游也越来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有各的核心玩法,也各有各不可忽视的独特魅力。
比如国产音游《兰空VOEZ》,就以其唯美清新的游戏画面和流光溢彩的轨道变换,带给玩家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而音游鼻祖《DJMax》,更是把音乐和动画完美结合起来。这一定程度干扰了玩家的视线,在无形之中给游戏增添了些许难度。
说到难度,市面上也不乏一些虐心又虐手的音乐游戏。比如颇有未来摇滚风的《Cytus》:
以及御宅范十足的《osu!》,都是“抖 m”玩家的集散地。
在这些硬核音游里,打通一首曲目可不仅仅是靠节奏感和反应力就能应付得来的。
除了要锻炼读谱能力,背谱有时也是提高最终评价的必要手段。大触们也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才把看得人眼花缭乱的谱面烂熟于心。
比如没有规律、哪亮按哪的十六键《乐动魔方Jubeat》,不背谱就是在玩打地鼠。
而前文提到的《太鼓达人》,虽然看似玩法简单、音乐轻松,但对“donder”(专业太鼓玩家)而言,在本子上记鼓点、鼓槌把手掌磨出血是成为“爆裂鼓手”的必修日常。
小众的独立音乐游戏更像是一场寻宝大冒险,在边听边玩的同时,发掘由个人或社团独立制作的、在各大网络音乐平台都难以搜索到的音乐遗珠。
比如《古树旋律Deemo》里,就有很多温柔细腻、前奏就足以让人耳朵怀孕的钢琴演唱曲。
而主打电子音乐的《Dynamix》里,首首都是让人抖腿停不下来的神曲。虽说听感很狂拽酷炫,但谱面也是一等一的眼花缭乱。
要说纯粹轻度向的音游,也有像《偶像梦幻祭》这类型的游戏存在。
“太鼓达人”式单轨按键,万年手残党的福音。不少对音游玩法感到失望的玩家,最后也在与高冷学生会长、小奶狗体育部学弟等角色的深情互动中高喊“真香”。
而它的姊妹篇《Lovelive!学园偶像祭》,虽说也有传统圆弧九键该有的谱面难度:
但在十八位或甜或盐、个个都能让人“Niconiconi”(微笑)的小姐姐面前,大师难度的谱面不能全连击?没关系,粉转红的 UR 信封一发入欧才是硬道理。
不是所有游戏都像音乐游戏
和大多数游戏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萌新还是高玩,在玩音游时,总会经历一个从“被虐到生活不能自理”至“All Max Perfect”(满分)的成长过程,艰辛却又满载着成就感。
毕竟玩家们都明白,谁都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也没有谁的人生不需要沉淀。
挑一首自己特别中意的歌曲,在不断的失败重来后,慢慢抓住节奏和编曲细节,把一首原先从未听过的旋律拆成若干个小节,让手指的按键动作都成为某种条件反射。
到了那时候,整首歌曲都仿佛是自己鼓捣出来的。
而那种无比愉悦的成就感,只有亲自试玩过的人才能有所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