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寒门女王心仪:707分上北大背后的母亲教育理念之思(中)
五、王心仪写《感谢贫穷》:是感谢贫穷吗?
如今,王心仪的《感谢贫穷》被媒体挖掘后,在网上迅速传播,她成为不折不扣的学霸网红,虽然她的故事非常励志,但她“感谢贫穷”这样的措辞,却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人们评判的焦点是“贫穷不值得感谢,它恰恰是苦难的根源”。
1.王心仪的《感谢贫穷》:是毒性十足的劣质鸡汤吗?感谢贫穷吗?
对于王心仪的《感谢贫穷》,在网上有很多的解读,其中最典型的是她在“赞美贫穷、提倡贫穷,并以贫穷落后为荣”;有的媒体上说,高考学子王心仪的“感谢贫穷”的报道是一碗毒鸡汤,不能喝;有的还说,说出“感谢贫穷”这种话的人,都是摆脱了贫穷的人,说白了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真正在底层努力、挣扎、沉沦的群体,是没有机会发声“感谢贫穷”的;有的评论说王心仪的《感谢贫穷》看似正能量满满,实则是毒性十足的劣质鸡汤,她“感谢贫穷”这样的毒鸡汤,泡制的实在是毫无意义。
其实,这是对王心仪《感谢贫穷》主题的歪曲与臆断,是误读了王心仪的《感谢贫穷》思想!
所以,王心仪的《感谢贫穷》,不是是毒性十足的劣质鸡汤。
那么,贫穷,真的值得感谢吗?
正如 王心仪《感谢贫穷》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既然贫穷让王心仪在这个年龄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苦难,那为什么还要感谢贫穷呢?
贫穷,真的值得感谢吗?
贫穷,一点都不值得感谢。
因为贫穷,是落后的象征,没有人喜欢、没有人感谢。
王心仪所谓的“感谢贫穷”,并非是感谢“贫穷”本身,而是感谢“贫穷”带给她向上的力量;比如王心仪在文章里说,贫穷“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贫穷“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我们唯有明确了这一点,才可能解读王心仪的《感谢贫穷》思想。
所以,王心仪的《感谢贫穷》,不是毒性十足的劣质鸡汤。
2.王心仪写感谢贫穷:是在感谢在贫穷中一直坚强努力的自己
王心仪,虽然生活贫苦,但性格开朗,喜开玩笑,一点都不自卑与狭隘;她喜欢唱歌,乐于交际,兴趣广泛。她拥有一个高中生应该具有的丰富生活与完整人格,至少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并未感受到贫穷给王心仪的精神世界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贫穷激励了她,却没有给她留下阴影,她对贫穷的感谢,当真是言为心声。
下面是王心仪,关于“贫穷自卑”与“时间新闻”的对话——
时间新闻:会因为贫穷而自卑吗?
王心仪:我没有自卑,因为我觉得,精神上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我心里有阳光,我也愿意为了一个更光明、更灿烂的未来去努力。每个人的起跑线可能确实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不会说我的起跑线比别人低,我就放弃这场比赛。更是因为这种差距,我需要去担起这份责任。
时间新闻: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
王心仪:我本来的目的是,我希望让那些可能和我经历相似,或者更甚于我,更糟糕,更艰难的一些孩子们能够意识到,只要你付出了努力,只要你去勇敢的做一些真正喜欢的事情,真正的投入精力,你肯定有丰厚的回报,会能看见美好的未来。我想告诉他们,不止有眼前的苟且,你可以大胆的去梦想一些事情,一些别人看来都遥不可及的远方,我们是可以做梦的,我们也需要这些引领,真正的到达你想要的那个花海。(对话|《感谢贫穷》作者王心仪:贫穷也要有梦最感谢的是妈妈 2018年7月30日 时间新闻)
我们通过上面王心仪与“时间新闻”的对话,就可以看出王心仪之所以感谢贫穷,是贫穷让她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是贫穷让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贫穷面前不自卑,正如她说的“精神上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我心里有阳光,我也愿意为了一个更光明、更灿烂的未来去努力。”
由此可见,王心仪感谢贫穷根本不是对贫穷的赞美,也不是对贫穷的提倡,更不是那种以贫穷为荣的狭隘思想,我们读到是人王心仪人穷志不短的拼搏精神!
正如古人云说的那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不过三代”,“人没有十年穷富”。
所以,王心仪感谢贫穷没错,但一些媒体的误读,问题却很大。
我们的舆论没必要揪着王心仪对贫穷的感谢不放,而恰恰应该尊重一个女孩对贫穷恰当而理性的认知。
只要读者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误解王心仪的“感谢贫穷”。
我们只要看一看王心仪写“感谢贫穷”的初心就知道,她为什么要感谢贫穷?
记者:当初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
王心仪:这篇文章写于高考之前,当时在准备参加自招考试,需要一份个人陈述,不是用于公开发表的。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艰难,更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想让更多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从我的经历中获取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希望那些和我经历相似甚至比我更艰难的孩子们明白,物质上的匮乏并不值得畏惧,精神上的贫瘠才最可怕,要有追逐美好的勇气,只要肯付出就能看见美好的未来。(衡水日报社独家报道:北大女孩王心仪的人生哲学 2018-08-02)
由此可见,王心仪写感谢贫穷,其实是在感谢在贫穷中一直坚强努力的自己,感谢在贫穷中不言放弃的父母,感谢在贫穷中一直在不断帮助她的老师、同学和社会!
3.王心仪写感谢贫穷,是在感谢在贫穷中所接受的“吃苦”教育。
现在我们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教育?
吃苦教育!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国外政要如何给孩子的吃苦教育?
美国《大观》杂志也刊登对奥巴马夫妇的一次联合访谈。访谈中,米歇尔被问道:是否愿让两个女儿尝试只拿最低工资工作?对此,米歇尔说:“是的,我觉得每个孩子都需尝试真正辛苦工作的滋味。”奥巴马对此也很赞同,他说:“我们正找机会让她们感受工作并赚取回报不一定是好玩、刺激和公平的,可是大多数人每天都这样过日子。”奥巴马年轻时曾在冰淇淋店打工、在养老院当服务生,当过油漆工。他称自己最早四份工作都是拿最低薪或接近最低薪。米歇尔则表示,自己16岁时曾在书籍装订厂打工,而一些成年同事在这座工厂做了一辈子,打工经历让她对这些同事们产生敬意。 他们夫妻年轻时都吃过苦,也赞同让自己的孩子尝试受苦。 泰国前总理他信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但他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甚至主动要求孩子出去“吃苦”,长经验、长见识。
2004年3月,他信的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把女儿送到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里打零工。一时间,这件事成为泰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贝东丹当时只有17岁,麦当劳的工作让她每个小时只能赚0.6美元。尽管工作繁忙,他信还专程抽空光顾这家餐厅,为女儿捧场。他说:“我就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让她了解生活;钱不是关键,我们想让她获得一些经历。”(政要如何教育子女? 2014年06月28日 深圳特区报)
看到没有,政要为什么让孩子教授吃苦教育?
因为,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
孟子曾经说,要想成大事必须先受苦。
陶渊明,我们知道,是东晋诗人,他曾经写下了《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名篇,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县长。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就是一个贫困户。
可是,他这个贫穷的家庭,恰恰是个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的“好父亲”。
为啥?
由于他有消极懒惰的思想,归居田园,感觉到亏欠孩子,让孩子跟着他受苦了,一想到这些,他就很难受。
所以,他基本上的不让孩子们受苦,后来,当上县长以后,就花钱雇了个人照顾儿子们的饮食起居。
结果如何?
陶渊明的5个儿子,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没有一个成气候。
他五个儿子都是“熊孩子”!
等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写了那首《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用现在的话就是——
白发覆垂在两鬓,身体已不再健康。
身边虽有五个儿,总是不喜欢学习。
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读书。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道吃喝玩乐。
天命如给不肖子,姑且饮酒没办法。
陶渊明这首《责子》诗,说自己老了,身体不好,可是,5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
陶渊明,认为这是天命给了他不肖子,没办法,只有饮酒解愁啦。
这说明,陶渊明不知道不肖子问题的根源何在?
实际上,是陶渊明儿子孩子没有接受吃苦教育导致的,他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
下面,我们看一个孩子吃苦教育的新闻——
据2018年7月21日的《华西都市报》报道,“寒门1家5个孩子4个考入清华北大:政府奖30万!”
父母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和爱人都没什么文化,教育孩子们用的都是一些土办法、笨办法。如果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就领回家跟着我们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寒门1家5个孩子4个考入清华北大:政府奖30万!2018年07月21日《华西都市报》)
所以,吃苦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非常重要,是很好的、不可缺的教育。
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教育!
今天,我们的孩子应该“补一些吃苦”的教育,提供“吃苦”的条件。
“补苦”:让孩子们并时感受到点饥饿之苦。
南方人有一句俗语叫“吃苦就是吃补”,意思就是“吃苦是一种收获”。
实际上,这句话和孟子老师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都带有“苦”的味道。
可见,这个“苦”,还真的不一般,我们常说的“苦”口良药医于病,“苦”尽甘来就是这个道理。
前几年,有一句刷在墙上的标语口号,叫做“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该口号的正确与否,我们不能枉加评论。
但是,依我个人的想法则是——“孩子要吃苦,教育不能穷。”
俗话说的好:“一个不能吃苦的民族,将是孱弱的民族。”
套用一下“一个不能吃苦的孩子,将是孱弱的孩子”?
郑板桥有句给儿子的临别赠言:“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作为父母解读郑板桥的这句话就应明白,孩子要成为“英雄好汉”,必须从小多动手,多流汗,多吃苦,让他们体验生活的困苦,劳动的艰辛,懂得“粒粒皆辛苦”,从而丰富人生阅历,锤打精神意志。
巴尔扎克说,吃苦是最好的老师,吃苦是最好的大学。 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往往是从艰难困苦中获取的。
也许有家境富裕者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老师”,无法培养孩子吃苦。
显然这是借口!
即或暂时无苦可吃,也要设法补这一课。
吃“苦”能让孩子长见识,从小就开始的吃苦教育。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爱孩子,就不应让孩子缺失吃“苦”这一课。
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能成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刻苦磨练;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磨,是不可能成功的。
孩子为什么不能吃苦?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意识?
孩子需要吃苦的锻炼,却没有吃苦的机会; 父母希望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又怕孩子苦着、累着;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却没有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吃苦教育不只是一种形式,怎样让我们的孩子能吃苦、肯吃苦、会吃苦,这是一个教育难题。
通过对“怎样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的讨论,我们期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当今青少年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有些家长看到儿子吃苦就心疼,恨不得把他含在嘴里,捧在手心。
久而久之,骄娇二气养成,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
能吃苦才会成为幸福和坚强的人。
古人云“先穷后富,伸腰大度;先富后穷,寸步难行。”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不得 现在,我们不少做父母的把孩子看做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
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其实,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
所以,王心仪感谢贫穷,是感谢贫穷中所接受的“吃苦”教育,成为“吃苦”教育的收益者!
18岁寒门女王心仪:707分上北大背后的母亲教育理念之思(中)
网友评论
缺钱会带来很多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