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今天聊到的话题是「孩子的社交」。
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1. 孩子非常谨慎,加入群体时很小心或者不愿意加入;2. 孩子转园后遇到了没有好朋友的现象;3. 在混龄班大孩子不愿意和小孩子玩。
其中的一位家长提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和孩子一起做好吃的,然后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很快便交到了好朋友;还有一位家长是在孩子还不能清楚表达的时候帮助孩子表达。
都是非常好的建议。教育的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看多大程度能帮助到孩子的成长。
讲一个我遇到过的例子。嘟嘟不到三岁入园,是班里的小孩子,刚入园没有好朋友,而人是群居性的物种(我一度不清楚人为什么是群居物种,后来想明白了,在远古时代为了生存,祖先们必须组成集体、部落、联盟才能得到食物,而这种群居的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嘟嘟想获取友谊,但是对于班里的大孩子来说他的认识水平、交往技能、工作能力都不够,所以不愿意带着他玩,更重要的是嘟嘟对大家来说是“陌生人”,所以刚开始不会去接受他。
小伙子很乐观,采取的策略是:在大孩子玩搭建积木时,他在旁边搭自己的,偶尔大孩子忙不过来时他会主动递块积木给他们,过了一段时间,大孩子有时便会主动邀请他来帮忙,再后来他跟大孩子们玩在一起、打成一片。
其实老师在嘟嘟获得友谊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去帮助他,只是提供了适合大家交往的环境——搭建区。
研究表明,大约60%的想加入游戏的尝试都会遭到拒绝。
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嘟嘟那样的认知水平。
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避免贸然闯入别人的游戏,因为这会打断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
适宜的做法是:鼓励孩子做一个潜在的玩伴,仅仅在旁边玩,做类似的活动。而这样的一个行为能够让孩子较快的获取友谊,孩子从尝试中不断体验成功,并因此形成相信自己能被他人接受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