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看到一同学参加毕业生答辩会,其作为导师,也是将自己的真才实学传递给后辈的最好方式。同学也是一名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专家型人才,过往这些年,从未停歇学习的脚步。
最近听到一则消息,青年群体失业率达到了20%左右。环顾四周,确实很多学生为了避免就业的压力,开始继续考研、读博,以至于帝都毕业的硕博研究生人数已经大于本科毕业生的数量。
这就让我们思考,学校的教育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在毕业时能够无缝链接到工作单位呢?
即便不能实现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哪些技能又是一些必备的基础技能,最起码能保证生存需求,不至于所谓的啃老,消极待业。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待业青年”,恰恰是这些人,创出了一片天地。
当下,感受到了很多好书的威力,做为知识的摆渡人、导师、教授,是不是可以购买些好书,送给自己带的学生,从而让其受益终身。
或许,基于过来人对过往的深思和感悟,看似不经意的“摆渡”,一点点拨和提携,会让他们的未来更美好。
最近感悟很深一句话:“人生至此,找到了很多捷径,但是身已处终点。”如何将一些人生经历后检验过的常识、道理,这些正确但难的事情传递给身边人,是一个小课题。
任大脑驰骋,在自己人生历程中,40年左右出生的父亲高小毕业,在村里都是高材生。近门的堂叔,中专毕业,在村里教了一辈子书,也是文化人,上一代但凡有些文化的人,家里的日子,或者是孩子们的家庭条件生活的都算可以。做为70年代出生的小猫Z这一代人,90年代大学毕业后,寻找工作也并不那么的费劲,作为大学生,在社会上还是能够找到栖身之地。2000年出生的下一代,大学毕业后,抬眼望去,大学生的学历俨然成为了几十年前的高中生,毕业压力陡增,时代的飞奔,让学历开始有些贬值。
改变一下思维,人生的历程,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大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看似常识,正确的道理,真正做到,却非常的难。
读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一个章节《需要明白,你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两种状态,要么腐烂,要么燃烧。“我究竟为什么活着?”是一个困扰着所有人一生的问题。每一个人都试图追寻到自己的人生答案,然而却很难,在同样的一个问题的引导下,缔造出了不同的人生境况。
转换一个角度,我应该怎样让自己的一生活的更有意义?人生终了,自己完成的一生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是否践行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感谢您的时间。
迎接节气,慢跑给自己充个电,不着急,慢慢来,跑步健身涉及一辈子的事,读书健脑也是能一生去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