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141。2020-11-26》
今天是庚子丁亥癸酉,十月十二,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
三十篇2【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
上节船山讲解可知,尽其用叫做器,孔子三十岁尽其用于礼,做到了人格独立,不倚于外物。
所谓"外物"指的是外在的激励,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都不是外在给予或者外求方式所能得,但这么说不等于我们要去脱离现实乃至抛弃感性经验,恰恰相反,道、徳、仁、艺,正是在把经验提升"提纯"的过程。
内与外固然是对立的,但不是分离的。我们说"不是外求所得",既不因此反过来"由内求所得",也不等于否定经验世界,而是强调类似"人格独立"这样的品格不可能是某种普遍性的固定化的标准,因为这种在外面立一套形式化的标准"格"出来的人格,既不可能是真正独立的人格,也不可能是真正完善的人格。
无论是外部的社会伦理标准,还是内在的品格标准,既不可能是我们的终点,也不可能是我们的起点,无论禀性如何,没有"十五志于学",就不会有"三十而立",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天生就是完善的,即,我们是从欠缺起步的,我们朝着"三十而立"迈进,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完成,即使到了"三十而立",也不是完善,而至少是持存,所以孔子说"至于圣人,吾岂敢",因为一旦中途不持不存了,就不是完善了对吗?显然,人格有其养成的过程,但不像考试有着外在标准一样,所以,不盖棺就不下定论。这不是说不辨善恶,我们的圣贤无不教导说:恶恶如恶恶臭。但我们不轻易肯定"善人",尧考验舜,用了二十八年,舜考验禹,用了十八年。这是与生命同一长度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既不是外求可得,也不是内求可得,咋得的呢?学以至圣。学圣贤。圣贤学。
"四十"句,船山讲解说,礼的来源和根据是什么呢?"义之当然也",如果光看这一句讲解是很武断的,他随后说:"精之,则尽变矣"——这就不一样了——一个"精之",一个"尽变",就一下子指示出事物辨证发展的丰富性。
精之,意味着不是直接性的、一次性的、感官的或直观的,而是要强调这是思维运动的过程,思维与感官对象之间反思性的来回活动才能称为"精之","则尽变矣",变化在运动中出来了——生成的上升的具体的丰富的发展的万殊的世界向思维打开——时措之而不疑——不疑什么昵?事物的本质或曰本然面目——义之当然矣。
船山是辨证大师,这在他的煌煌论著中已有证明,毋需我多此一嘴,只是,当今中西交融,今天阅读"船山们"的文章,尽量站在丰富和深入的视角,而不是简化的和单调的道徳训诫意义上的立场俯视这些文本,如此,或可激发出有益于学以致用的东西,不至于止于记诵——不徒无益,反生慢心,则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切磋,无益于今世,岂不反成了孔门罪人。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