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永远是最省力的教学方法。而对“同个性句群”的朗读,能起到让学生对作家的语言风格“心领神会”的作用。最后我归结叶圣陶《苏州园林》的语言特点为: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这样教,说教不多,教得很省力。
我还用“同类信息句子整合”的思想,上过一次议论文的“思辨型”课,针对的是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赵丽宏老师的《请你推开这扇门》。我发现,赵老师在写句子时,对并列短语的应用还需要斟酌
【举例】
原句: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原句: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原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原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原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上这个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认识到:并列短语和并列分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者句子相合而成的,这样的组合关系会给人以一种错觉,似乎词与词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是绝对的平等,在造句时,可以不分主次,不讲先后,不论搭配地随意排列。但其实,这是不可以的。并列的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逻辑关系。应用时必须考虑它们的排列次序。时间关系、轻重关系、大小关系,以及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等逻辑关系都要考虑。这可能对作家有点儿吹毛求疵。但并列短语和并列分句的位置问题本就是重要的考点,在中考和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从严谨使用语言的初衷出发,如对教材中的失误视 而不见,是不恰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