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阅读摘记

今日阅读摘记

作者: 林惠萍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10:32 被阅读0次

《<老子>天下为公》之《第20章》:绝学无忧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释文】

1. 绝学无忧

“学”,学习。“绝学无忧”,意谓: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那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学习会导致什么样的烦恼忧思呢?

其实,老子并不是在强调学习的坏处和不学习的好处,而是说:既然学习,就得认真思考参悟,并加以辨别。由于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故谓之“忧”。

因此,老子反对的不是学习,而是不假思索的学习。人云亦云,听任别人的灌输和摆布,而丧失自己应有的思考能力和鉴别能力,是绝对不可取的。

2.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1) 唯:甲骨文从口从隹,会口中像鸟雀啾啾一样诺诺连声。给人一种愉快应答的印象。说明是出自本心的赞成与恭敬。

(2) 阿:曲从、偏袒、迎合。乃曲意逢迎意。

(3)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想明白才答应和不假思索就照办,同样都是照办,能有多大区别?

(4)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那你说善和恶的区别有多大?

(5) 小结:此两句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的是上句的“绝学无忧”。就好比甲正在叹息:“唉,太费脑筋了,要是不学习就没有这么多烦恼忧思了!”(绝学无忧)乙在旁边说:“既然是先贤圣哲说的话,经过思考愉快地表示赞成和不经过思考就全盘接受能有啥区别?”言外之意:既然思考费心费力,你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甲反驳说:“那你说善和恶,它们的差距有多大?”言外之意:“唯”与“阿”的区别就仿佛“善”与“恶”之间的区别,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可以说是本质上的区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此两句顺承上两句而来,仍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对于甲的说法,乙不服气,继续强辩:“对于先贤圣哲的观点既然大伙儿都心悦诚服不敢质疑,我当然也不能例外。”言外之意:你算老几呀!大家都认可的东西,你想挑刺儿,有用吗?

对于乙的这种冥顽不化,甲也只能徒呼奈何:“太荒谬、太离谱了!简直没法儿形容了!真是错得没边儿了!”言外之意:以“人之所畏”为借口,推导出“不可不畏”的结论似是而非、荒谬不经。因为两者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以下各节就是以“我”为例,说明一个人完全可以并且应当做到“独立”、“自主”,说明大伙儿都认可的东西也未必是正确的,颇有点儿“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4.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1) 太牢:古代用牛、羊、猪为献祭的最隆重的祭祀典礼。

(2) 如享太牢: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一样。

(3) 如春登台:好像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登上高台欣赏美景。

(4) 泊:《说文》:“泊,浅水也。”《玉篇》:“泊,止舟也。” 乃淡泊、恬静之意。

(5) 兆:古文象古人占卜吉凶时烧灼龟甲、兽骨所出现的裂纹形,即卜兆。有“征候、事前显露的迹象”之意。

(6) 未兆:在本篇指淡泊宁静、心如止水、古井不波、无动于衷,连一丝动摇的迹象都没有。

5.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1) 未:没有、不曾。

(2) 孩:篆文从子从亥。“亥”,甲骨文象刮了毛、切割了头蹄的猪形。所以,“孩”有被打扮、收拾得干干净净,照顾得无微不至之意。《第49章》曰:“圣人(之)在天下,熙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可见,“孩”是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亲近、照顾。

(3) 如婴儿之未孩:就像一个没娘的孩儿!形容不修边幅的主人公与盛装游乐的人们比起来,就像一个没人照看管顾的婴儿那样邋遢。

(4) 儽儽:《广雅•释训》:“儽儽,疲也。”形容疲惫、颓废的样子。相对于人群的精神振奋、兴高采烈,主人公则显得意兴阑珊、无精打采。

(5)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本句承上句而来,描述的是“我”在外人眼里的观感和印象。尽管“我独泊兮,其未兆”,根本是心如止水,不为所动。可在外人看来却分明是个可怜虫:邋里邋遢的样子,多像没人要的孩子;失魂落魄的样子,多像无家可归的浪子。意谓:穿得这么土,还一脸的丧气样,这不就是个流浪汉吗?

6.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1) 馀:是富富有余之意。

(2) 遗:抛弃、舍弃。是弃之如敝履,根本不放在心上,扔了也不可惜。

(3) 若遗:“有馀”与“若遗”是对待财富的两种态度。一个是多多益善,贪得无厌;一个是满不在乎,够用就行。

(4) 沌:读dùn。《玉篇》:“沌,混沌也。”“沌沌”,是俗谓的死脑瓜骨,冥顽不灵,打死也不开窍。

7.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 “昭昭”与“察察”:“昭昭”,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智巧显于外也。”是留给别人以精明强干的样子。“察察”,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是在具体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锱铢必较、不依不饶。

(2) “昏昏”与“闷闷”:“昏昏”是糊里糊涂的样子。“闷闷”是锯嘴儿的葫芦,闷声儿不吭,惯吃哑巴亏。

8.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 淡兮:“淡”,安静、闲适。在此形容人深沉、庄重、有城府。

(2) 飂兮:形容人办事干练,行动迅捷。它与“淡兮”一起让人想起“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比喻。

(3)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本句是在形容人的气度修养、干能才具,是对下句“众人皆有以”的具体说明。

9.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1) 以:凭借、仗恃;用、使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故所谓“众人皆有以”是众人皆受重视,可堪大用之意。

(2) 顽:《说文》:“顽,㮯头也。”有“难劈开的榆木疙瘩”、“愚昧无知”、“固执、不易改变”、“玩”等义。在本篇形容“我”玩世不恭、嘻哈不庄重。

(3) 鄙:乃“庸俗、粗陋、见识浅”之意,形容“我”狭隘蔽塞、浅薄无知。

(4) 顽似鄙:“似”,似乎。“顽”是外在,“鄙”是内在。表面上的玩世不恭往往给人浅陋轻浮的印象,就算胸中有锦绣也难免会因为不为人知而让人下看他。

(5) “有以”与“顽似鄙”:“有以”是可堪大用之意,其成熟稳重与“我”的顽童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自己尚未成熟长大,尚保持着童真童趣,故能“贵食母”,以“吃奶”为贵。

10.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婴儿思想单纯,除了吃奶,别无所求。故这里是指要注重根本,其余的都是次要,可不屑一顾,更无须畏惧,从而与前文所言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相呼应,说明权威不可畏,周围人的立场、看法也不足惧。“我”就是“我”,吃饱了“奶”就可以“顽似鄙”,就算特立独行又如何?我没必要看别人的眼光,因为“我”不靠那活着。

“母”,道也,根本也。“贵食母”,乃是以道为贵之意,反映了“我”“顽似鄙”的老顽童的天真无邪的思想状态。

【总结】

本章与上一章紧密相关。上一章是针对统治者说的,要求他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本章则是针对普通百姓说的。不管统治者如何忽悠,都应该擦亮眼睛,坚持自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是谓“绝学无忧”(此“绝学无忧”的第二重含义)。

本章通过对一个特立独行的隐士的描述,对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作了一个明确的回答。

【译文】

“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那不是你自找的吗?衷心赞成与不假思索地接受能有多大差别?”

“那你说善和恶,它们的差别有多大?”

“别人都敬畏的权威,我也不能不表示敬畏!”

“这么说可就太离谱儿了,简直是不着边际!”

所以,你看:

当大家都兴高采烈,就好像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就如同与家人登高踏青——

唯独我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似乎这一切与己无关。

(邋里邋遢的样子,多像没人要的孩子;失魂落魄的样子,多像无家可归的浪子!)

别人都争先恐后,只想多多益善;我却满不在乎,扔了也不可惜。

唉,我可真是大傻一个,打死都不开窍!

(他们机敏聪慧、精明强干;我却呆头呆脑,稀里糊涂!

他们分星擘两、明察秋毫;我却迂腐木讷、窝窝囊囊!)

(他们安静时是那么深沉,就好像神秘莫测的大海!

他们行动时是那么迅捷,就好像席卷万物的疾风!)

别人看起来成熟稳重、事业有成;唯独我玩世不恭、不值一哂。

我是那么另类呵,与大家格格不入!——可这又算得了什么?

因为我从来只珍视大道,犹如婴儿只在乎来自母体的滋养。

相关文章

  • 今日阅读摘记

    《<老子>天下为公》之《第20章》:绝学无忧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

  • 今日阅读摘记

    曾有哲人说: 生活,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它虽淡如水,却总能泛起细碎的涟漪。一朝一夕,一山一水,从从容容,都是惊喜。...

  • 与温暖同行——今日阅读摘记

    有人喜欢春之妩媚,风和日丽,莺歌燕舞。有人欣赏夏之豪迈,枝繁叶茂,色彩斑斓。有人钟情秋之静美,天朗气清,风轻云淡。...

  • 今日摘记

    此时,阳光明亮,植物安然,正如顾城所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心里有幸福,...

  • 今日摘记

    (1)每一种状态都在训练你爱的能力 如果你认定了你要去比较,认定了早一点或者晚一点有不好的部分,你就一定会不断的放...

  • 坚持读书打卡第314天

    阅读书目:《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克里希那穆提 阅读内容:《12.心理伤害》 读书摘记、感悟: 1.摘记: 人...

  • 坚持读书打卡第315天

    阅读书目:《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克里希那穆提 阅读内容:《13.习惯》习惯使心灵麻木 读书摘记、感悟: 1.摘记: ...

  • 阅读摘记打卡第九十八天:《孤独》

    阅读摘记打卡第九十八天:《孤独》

  • 阅读摘记

    龙应台在写给安德烈的信里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

  • 阅读摘记

    蒙台梭利特别指出,对儿童的心理分析有两个层次:1、一个层次是儿童个人的天赋本能和他必须适应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阅读摘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na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