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为公》之《第20章》:绝学无忧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释文】
1. 绝学无忧
“学”,学习。“绝学无忧”,意谓: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那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学习会导致什么样的烦恼忧思呢?
其实,老子并不是在强调学习的坏处和不学习的好处,而是说:既然学习,就得认真思考参悟,并加以辨别。由于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故谓之“忧”。
因此,老子反对的不是学习,而是不假思索的学习。人云亦云,听任别人的灌输和摆布,而丧失自己应有的思考能力和鉴别能力,是绝对不可取的。
2.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1) 唯:甲骨文从口从隹,会口中像鸟雀啾啾一样诺诺连声。给人一种愉快应答的印象。说明是出自本心的赞成与恭敬。
(2) 阿:曲从、偏袒、迎合。乃曲意逢迎意。
(3)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想明白才答应和不假思索就照办,同样都是照办,能有多大区别?
(4)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那你说善和恶的区别有多大?
(5) 小结:此两句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的是上句的“绝学无忧”。就好比甲正在叹息:“唉,太费脑筋了,要是不学习就没有这么多烦恼忧思了!”(绝学无忧)乙在旁边说:“既然是先贤圣哲说的话,经过思考愉快地表示赞成和不经过思考就全盘接受能有啥区别?”言外之意:既然思考费心费力,你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甲反驳说:“那你说善和恶,它们的差距有多大?”言外之意:“唯”与“阿”的区别就仿佛“善”与“恶”之间的区别,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可以说是本质上的区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此两句顺承上两句而来,仍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对于甲的说法,乙不服气,继续强辩:“对于先贤圣哲的观点既然大伙儿都心悦诚服不敢质疑,我当然也不能例外。”言外之意:你算老几呀!大家都认可的东西,你想挑刺儿,有用吗?
对于乙的这种冥顽不化,甲也只能徒呼奈何:“太荒谬、太离谱了!简直没法儿形容了!真是错得没边儿了!”言外之意:以“人之所畏”为借口,推导出“不可不畏”的结论似是而非、荒谬不经。因为两者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以下各节就是以“我”为例,说明一个人完全可以并且应当做到“独立”、“自主”,说明大伙儿都认可的东西也未必是正确的,颇有点儿“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4.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1) 太牢:古代用牛、羊、猪为献祭的最隆重的祭祀典礼。
(2) 如享太牢: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一样。
(3) 如春登台:好像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登上高台欣赏美景。
(4) 泊:《说文》:“泊,浅水也。”《玉篇》:“泊,止舟也。” 乃淡泊、恬静之意。
(5) 兆:古文象古人占卜吉凶时烧灼龟甲、兽骨所出现的裂纹形,即卜兆。有“征候、事前显露的迹象”之意。
(6) 未兆:在本篇指淡泊宁静、心如止水、古井不波、无动于衷,连一丝动摇的迹象都没有。
5.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1) 未:没有、不曾。
(2) 孩:篆文从子从亥。“亥”,甲骨文象刮了毛、切割了头蹄的猪形。所以,“孩”有被打扮、收拾得干干净净,照顾得无微不至之意。《第49章》曰:“圣人(之)在天下,熙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可见,“孩”是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亲近、照顾。
(3) 如婴儿之未孩:就像一个没娘的孩儿!形容不修边幅的主人公与盛装游乐的人们比起来,就像一个没人照看管顾的婴儿那样邋遢。
(4) 儽儽:《广雅•释训》:“儽儽,疲也。”形容疲惫、颓废的样子。相对于人群的精神振奋、兴高采烈,主人公则显得意兴阑珊、无精打采。
(5)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本句承上句而来,描述的是“我”在外人眼里的观感和印象。尽管“我独泊兮,其未兆”,根本是心如止水,不为所动。可在外人看来却分明是个可怜虫:邋里邋遢的样子,多像没人要的孩子;失魂落魄的样子,多像无家可归的浪子。意谓:穿得这么土,还一脸的丧气样,这不就是个流浪汉吗?
6.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1) 馀:是富富有余之意。
(2) 遗:抛弃、舍弃。是弃之如敝履,根本不放在心上,扔了也不可惜。
(3) 若遗:“有馀”与“若遗”是对待财富的两种态度。一个是多多益善,贪得无厌;一个是满不在乎,够用就行。
(4) 沌:读dùn。《玉篇》:“沌,混沌也。”“沌沌”,是俗谓的死脑瓜骨,冥顽不灵,打死也不开窍。
7.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 “昭昭”与“察察”:“昭昭”,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智巧显于外也。”是留给别人以精明强干的样子。“察察”,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是在具体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锱铢必较、不依不饶。
(2) “昏昏”与“闷闷”:“昏昏”是糊里糊涂的样子。“闷闷”是锯嘴儿的葫芦,闷声儿不吭,惯吃哑巴亏。
8.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 淡兮:“淡”,安静、闲适。在此形容人深沉、庄重、有城府。
(2) 飂兮:形容人办事干练,行动迅捷。它与“淡兮”一起让人想起“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比喻。
(3)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本句是在形容人的气度修养、干能才具,是对下句“众人皆有以”的具体说明。
9.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1) 以:凭借、仗恃;用、使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故所谓“众人皆有以”是众人皆受重视,可堪大用之意。
(2) 顽:《说文》:“顽,㮯头也。”有“难劈开的榆木疙瘩”、“愚昧无知”、“固执、不易改变”、“玩”等义。在本篇形容“我”玩世不恭、嘻哈不庄重。
(3) 鄙:乃“庸俗、粗陋、见识浅”之意,形容“我”狭隘蔽塞、浅薄无知。
(4) 顽似鄙:“似”,似乎。“顽”是外在,“鄙”是内在。表面上的玩世不恭往往给人浅陋轻浮的印象,就算胸中有锦绣也难免会因为不为人知而让人下看他。
(5) “有以”与“顽似鄙”:“有以”是可堪大用之意,其成熟稳重与“我”的顽童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自己尚未成熟长大,尚保持着童真童趣,故能“贵食母”,以“吃奶”为贵。
10.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婴儿思想单纯,除了吃奶,别无所求。故这里是指要注重根本,其余的都是次要,可不屑一顾,更无须畏惧,从而与前文所言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相呼应,说明权威不可畏,周围人的立场、看法也不足惧。“我”就是“我”,吃饱了“奶”就可以“顽似鄙”,就算特立独行又如何?我没必要看别人的眼光,因为“我”不靠那活着。
“母”,道也,根本也。“贵食母”,乃是以道为贵之意,反映了“我”“顽似鄙”的老顽童的天真无邪的思想状态。
【总结】
本章与上一章紧密相关。上一章是针对统治者说的,要求他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本章则是针对普通百姓说的。不管统治者如何忽悠,都应该擦亮眼睛,坚持自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是谓“绝学无忧”(此“绝学无忧”的第二重含义)。
本章通过对一个特立独行的隐士的描述,对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作了一个明确的回答。
【译文】
“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那不是你自找的吗?衷心赞成与不假思索地接受能有多大差别?”
“那你说善和恶,它们的差别有多大?”
“别人都敬畏的权威,我也不能不表示敬畏!”
“这么说可就太离谱儿了,简直是不着边际!”
所以,你看:
当大家都兴高采烈,就好像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就如同与家人登高踏青——
唯独我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似乎这一切与己无关。
(邋里邋遢的样子,多像没人要的孩子;失魂落魄的样子,多像无家可归的浪子!)
别人都争先恐后,只想多多益善;我却满不在乎,扔了也不可惜。
唉,我可真是大傻一个,打死都不开窍!
(他们机敏聪慧、精明强干;我却呆头呆脑,稀里糊涂!
他们分星擘两、明察秋毫;我却迂腐木讷、窝窝囊囊!)
(他们安静时是那么深沉,就好像神秘莫测的大海!
他们行动时是那么迅捷,就好像席卷万物的疾风!)
别人看起来成熟稳重、事业有成;唯独我玩世不恭、不值一哂。
我是那么另类呵,与大家格格不入!——可这又算得了什么?
因为我从来只珍视大道,犹如婴儿只在乎来自母体的滋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