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这几句是讲如何隐藏自身实力和战略意图。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两句的意思雷同,字面上理解就是自身能做到的却表现得做不到,可以用的却表现得不用,强而示弱,慧而示愚,诱骗敌军来欺负,然后趁敌军大意战斗力全开一举击溃。孙膑擒庞涓就用了这种策略,为了诱骗庞涓深入,故意减少兵灶的数量,实际却增加了兵力,让庞涓误以为己方军心溃散,士兵已经开始不断逃亡,从而不断追击,一直被骗入设定好的包围圈,兵败身亡,这就是“添兵减灶”之计;另外还有“减兵添灶”之计,是三国时诸葛亮被司马懿追击时使用的。当时诸葛亮已经受诏回蜀,因担心司马懿尾随追击,故反向而行之,每日不断增加兵灶的数量,实际上偷偷的分批把军队给撤走了。不管是“添兵减灶”还是“减兵添灶”,都是通过制造假象,隐藏自身真正意图,诱骗对方上当,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如同响尾蛇之响尾,发生声音不是目的,吸引猎物前来然后趁机吃掉才是。只不过制造的假象能否成功,对方是否上当就要看为“将”的功底了,是否做好功课,知己知彼,制定的策略是否能执行到位,细节处理是否干净,这些都是影响成败的因素。而同样,当看到对方的各种情况时,能否分辨辨识出真假,也是“将”自身能力和经验的综合实力的表现。久经战场的人甚至能从土壤,树枝,鸟鸣,气味中辨别出真假以及危险。‘将’与‘将’如果不在同一纬度,所带领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在同一维度。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我要攻击近处,却表现得要攻击远处;我要攻击远处,却表现得要攻击近处。在战争对抗中,往往看谁能掌握主动权。掌握主动权意味着能调动对方,让对方的资源及精力根据己方所希望的去安排。当年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痛定思痛,举全国之力修建了马奇诺防线,非常坚固,设施非常完整。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在法德边境的马奇诺防线前虚晃一枪,然后绕道比利时,从法比边境突入法国,让马奇诺防线彻底成为摆设,也让部署在法德边境的重兵傻愣愣的失去了作用。战争对抗很怕的一种想法就是“自以为”,对战争不敬畏。只要你有“自以为”,然后再塑造假象让你“自以为”,这个时候敌方就成功的让你停止了思考,不会思考的军队是毫无战斗力的,只能任人杀戮。这就是典型的“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则是在远处布疑兵,分散对方的兵力,然后以主力军队从近处进攻,以获得战争的绝对优势。
然而不管是什么的计谋,根本性一是取决于自身军队实力;二是取决于‘将’自身的高度。‘将’善战者,能掌控战争的主动权,将战场转化为自己的领域,充分调动敌方。不仅指挥自己的军队如指挥手足,调动敌方的军队也是一样,这样当敌方的节奏跟随己方的节奏时,战争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己方的手中,胜利也就是必然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