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

作者: 夏吟晨 | 来源:发表于2021-06-25 17:38 被阅读0次

    前几天读完了《边城》,直到结尾才触动心弦。读前面部分,总感觉,掺杂了太多乡土解说,写得好拖沓,有一些方言难懂,很影响阅读体验…看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可能只会打个三星吧。直到读完才忽然想起,这可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啊,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可能书中还有一些什么重要而珍贵的东西被我错过了吧…于是,安安静静又从头开始读一遍。

    在新题记里,重新阅读时注意到一句: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

    最近在想,每天碎碎念实在没意思,可是尝试真正的文学创作我又不会,比方说写小说或散文吧,可是我的讲故事的能力实在非常欠缺,该如何下笔呢?想象力也很贫乏,又该如何拯救呢?而突然在边城的《新题记》里读到了这么一段话,顿觉佩服得五体投地。只不过一点点路上的见闻,只不过一丝丝微弱的线索,就能加工成这么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可见,大师的水平,我连仰望都够不到。而这一点点见闻,扩充成这样丰富多彩的故事,是需要平时多少的累积啊。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各种性格的人如何处事与言语…所有的文学素养,都来自平时的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思考、多联想、多整合。通往高手的路,每一寸都必须铺得很踏实。万变不离其宗,学习才是硬道理。

    《边城》诚如其名,是川湘交界的边边小城,本书写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书里的边城茶峒,如同作者笔下现代版的桃花源,那里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战火纷飞的三十年代,在那里也丝毫察觉不到时世之艰。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老船夫,独自抚养一个外孙女,一老一少,伴一条黄狗、一只渡船,故事千呼万唤始出来。

    外孙女翠翠的生父是一名军人,生母和军人相爱了,可苦于不能厮守,便双双殉情了,留下这个孩子,成了老船夫唯一的亲人。老船夫为人慷慨大方,拿一点微薄薪水也能乐观豁达生活,从不接受过往客人的钱财赠予,反而是还为人提供茶水并零碎特产。他二十岁起就开始摆渡渡人,这一守,就守了五十年。直到,这个女孩慢慢长大,老船夫意识到自己老了,心中常念起那个可怜的女儿,愈发放不下这唯一的亲爱的孙女。

    青山绿水养美人,翠翠眉清目秀,同时吸引了船总顺顺家的兄弟两个。船总顺顺在当地德高望重,人人都知道他仗义不贪财,把两个儿子也培养得非常好,肯吃苦,能干活,慷慨大方如其父。父子三人非常有名望。

    按说,这该是一个美满的故事…可是,质朴之地质朴之人,明明谁都没有错,最后却是悲剧收场。

    翠翠曾在两年前的端午节邂逅了船总二儿子摊送二老,自此这个人便在她心里住下了。只是年少的她并未意识到自己情窦初开已倾心了他。

    两年后,船总大儿子天保也在一个端午节托人试探了老船夫,看是否能把翠翠许配给他。老船夫挺高兴的,攀上这样的亲家他非常满意,但是又顾虑到翠翠自己的想法,于是回给了一个不明确的希望。

    等到天保正式让人来提亲的时候,老船夫以尚未得到翠翠答复推脱了。第二次来也是如此情形。

    其实,老船夫确实征求过翠翠意见,只是这个女孩子没有双亲、没有朋友、没有上学,自己也不很明了自己的心事,便只好一问三不知地糊弄过去了。

    等到两兄弟自己也发现,他俩竟爱上同一个女子时,他们便决定一起来为她唱歌,看她自己最后选择谁。然而,她伴歌入梦,却不知歌声为何而来。

    老船夫总算体会到了翠翠的心是归于二老的,而大老也发现自己竞争不过二老,因此负气出走。然,天有不测风云,水鸭子大老,竟被淹死了。

    二老及船总,把气出在了这祖孙身上。认为如果他们早点给个痛快话,或许不会出这种事。

    老船夫也很惋惜。接下来,他一次又一次地试探船总一家以及渡船上来往各人。然而,得到的都是很冷淡的对待。甚至,有人故意对他说,二老已经决定要碾坊不要渡船了。

    这个消息啊,是老船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太悲伤了,这悲伤把他都压垮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老船夫长睡不醒了。

    船总顺顺派人来帮忙料理好后事,并准备把翠翠接回家去住,当作是二老媳妇。代替老船夫来到渡河边陪护翠翠的杨马兵把所有事情都告诉了翠翠,使她明白所有来龙去脉,并给她出主意,没等到二老回来不要没名没份地住到他家去。

    于是,日日夜夜,翠翠在渡河边等待二老。

    故事的结局是:

    那个人可能永远都不回来了,也可能“明天”回来。

    读到这里,我最佩服的就是这个结尾。

    无限悲伤,无限希望,无限惆怅,无限感慨。

    也许,二老永远都不回来了,他最近一次见到翠翠,翠翠转身就跑。哥哥的死,翠翠的逃,是他心里一个解不开的疙瘩。

    也许,二老明天就回来了。哥哥已逝,唯有他能带给她幸福了,他明明知道翠翠心里有他,他明明放不下。哪天,当他想开了,肯定立马回来。

    可是,谁又知道他回不回呢?

    如果老船夫能痛快地拒绝大老,如果翠翠能早一点表明心迹,如果二老能多来唱几次歌,如果大老不被淹死,如果过渡人不故意欺骗老船夫…假如有如果,也许故事的结局会完美一点。很可惜,没有如果。

    那是上世纪初的小城啊,那时的人啊,哪像现在的人们敢爱敢恨,勇敢表达爱、追求爱,那些秘密心事,怎么可能轻易说出口?那些青春的情愫,哪个不是含蓄又委婉?

    再读一次,总算读到了一点故事之外的东西。

    文字很美,每一个词都凝炼隽永,简单朴素的句子,却把每一份小小心事都表达得准确而完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边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on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