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润心田
1.
下午在读南一鹏先生写的《父亲南怀瑾》,很是入迷。
读到快三点,由于要去医院帮老父亲开些常服药,于是不得不将书合上。
大概是潜意识,觉得到医院挂号拿药需要排队等待,于是临出门时,我竟然毫无意识地顺手将书带上,但当书拿到手时,才忽然觉得不对劲,带什么书呀,难道想在公众场合装B不成?
想当年,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之时,在某需要等待排队的公共场合,总能见到一些人利用时间碎片,手捧着一本书,或杂志,在静静地阅读。要不,就是三两个人,聚在一起窃窃交谈。
但是,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在公共场合利用时间碎片阅读的人不见了,甚至连三两个人在交谈的场面也少见了,到处所能见到的,几乎全是一个个在埋头刷自己手里的手机。
现在,在公共场合还手捧纸质书的,大概只有两类,一类是还在校读书上的娃,他(她)们在读课内书本。另一类,大概就是尚在学校,或刚刚踏出校门,思想较为单纯,且本来就很好学习的孩子。
曾几何时,成年人在公共场合看纸质书,成了另类?
2.
走进医院大厅,从一楼上到二楼,是这么设计,中间是一条大大的步梯,而左右两边,则是电动扶手梯,一边上,另一边下。
当我上到二楼梯口时,忽然看见这么一幕。
有一位七八十岁,身穿住院服,手拄拐杖的老头在一男一女(大概是儿子女儿或儿媳吧)的陪伴下准备下楼。
只见儿子先站到往下走的扶手梯前,准备在前面护着老头,没想到,老头却不想站到扶梯上,而是步履蹒跚地走向步行梯,两个孩子一看,赶忙劝他,但老头却显得非常固执,就是想走步梯下去,并且还不要两孩子在旁搀扶。
看着老头这般固执,没办法,二人只得在老头后面合围成一个半圆,小心翼翼地在后面一步步跟着,护着下楼。
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不禁感慨:有些老人的固执,许多时候只是让人无语。
3.
来到挂号台前,由于前天有在网上预约,戴着口罩的我跟挂号员报了父亲姓名,那个五十来岁的女挂号员看了一下电脑资料,然后惊讶地看了看我,表情夸张地问道:“你76岁了呀,怎么这么年轻?”
听到这话,猝不及防,我瞬间没了反应。
见我如此,挂号员好像忽然明白什么,显得有点尴尬。
没想到这时旁边另一挂号员却直愣愣地看着我,接着补刀:“嗯,是年轻,看你样子更像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
好吧,小姑娘,为了缓解尴尬,我也只能对你秒笑一下。
估计自己最近好像犯了“熟女桃花劫”。
类似这样莫名其妙的事,前天也发生过一次。
当时一个认识,但不熟的大妈忽然搭话:“你下班了呀?”
我望了她一眼,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见我不回答,大妈又来一句:“你吃饭了吗?”
我又望她一眼,依然不语。
大妈想了想,“晃然”明白,然后又自言自语地来了一句:“哦,现在才十点多。”
好吧,我真忍不住笑了。
4.
开好药,从医院出来,回到父亲住处。
在那,陪了父亲闲坐了一个来小时。
父亲性格沉稳,话不多。从小到大,于我感觉,跟他之间,总有一种天然的隔阂,因而,父子之间交流并不算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父亲变了,每次和他呆在一起,我总要听他倾诉。
而他所倾诉的,无非就是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琐事与担忧。
比如与母亲之间发生的琐事。
事情一:
五一前夕,母亲微信问她孙子,有没有打算回家过节?
我儿子回答:争取4月30号回。
无奈,当天买不到车票,只能改为五一当晚回。
然而,这事孩子却没有及时将改程告诉他奶奶。
结果,母亲4月30整晚翻来覆去睡不着,搞得父亲也整晚跟她一样睡不安稳。
还有那天,她对我女儿说,奶奶转一百块给你当零花钱好不好?
我女儿逗她说,一百块不要,要就二百。
母亲一听,还真随即转了二百。
可是,这样“吃亏”的事,母亲过后却高兴得很。
为啥母亲会这样高兴?原因就是孩子从小到大,我一直有按月给孩子够用的零花钱,同时要求兄妹俩,不能向任何人要零花钱。
事情二:
一直以来,我常对父母说,你俩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东西最好一顿吃完,吃不完就丢掉算了,别等下为了节省几块食物钱,却多花掉至少几十块药费。
然而,于我父母(特别是母亲)而言,节省却是生长在骨子里的本性。
那天,母亲在某家知名老牌卤肉店买了一盘卤猪肉,但父亲一吃,却感觉不对胃口。
于是对母亲说:“这肉的八角卤味太浓,我不喜欢,而且切得太大块了。”
下一顿炒饭,父亲一吃,上顿所吃的大块卤肉是“不看”了,但炒饭里却还是有上顿不想吃的那个卤肉味。
原来,不舍得浪费的母亲将上一顿的肉块给重新过水,然后再切小炒在饭里。
事情三:
现在的母亲越来越健忘了,但却始终忘不了对父亲的关心。
那天,母亲问父亲:“你中午打算吃什么?”
“随便,你买什么,做什么,我就吃什么?”
“你还是说你中午想吃什么吧,别等下我买了,做好了,你却又不吃。”
“那你等下去菜市场买些荷兰豆,中午就炒这吧。”
“好咧。”
然后,母亲就高兴地去菜市场,买了些西兰花菜回来。
“你要的西兰花买回来了。”
“我什么时候跟你说我想吃西兰花?”
“你上午不是说想吃西兰花?”
父亲无语。
事情四:
那天,母亲一转头又忘记锁匙放在哪了,于是让父亲帮忙找。
找到后,父亲感慨地对她说道:“你以前一下子能记住多少事,怎么现在转眼就忘了?来,我考考你最简单的,看看你能记住多少?”
母亲:“好,你说。”
父亲:“马冬梅,马冬梅,马冬梅,马冬梅。我说了几个马冬梅?”
母亲:“马什么梅?冬梅?什么冬梅?哦,对了,马冬梅,对吧?你刚才说的是不是马冬什么来着?”
(马冬梅这话是我虚构的,意思类似。)
倾诉完母亲的健忘,父亲又自言自语地开导自己:“年纪大了,对比着身边的战友,我想我也该满足了,你看,某某某(他的几个战友)走了,而某某某虽然还在,但他们的老婆却走了,我和你妈,现在都金婚了,想想也该知足了……
事情五:
从父亲那出来后,便跑去附近的一家牛肉店,买些牛肉牛杂回家。
前些年,去拜访某朋友时,在他家楼下附近看到了这家牛肉店。
当时非常惊讶,想不到在我眼皮底下竟然有这么一家巨无霸牛肉的店存在。半条街,数十间铺面全是他家的,每天从开店时起,顾客就络绎不绝。
不可否认,这家人除了价格适中外,还有肉质好,秤头足。在他那买,根本就不存在有被坑的可能。
应该说,这家店的老板经营确实是有一套。
可是在几个收款的阿妹当中,却有一两个的态度让顾客感到有点无语,这一两个阿妹的态度也不能说不好,只能说,在收款时的态度与口气给人感觉缺乏温度。
想起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的一段话:
当我的员工只有千百人时,我会站在队伍的最前身先士卒。
当我的员工有成千上万人时,我会站在队伍的中间前后指挥。
当我的员工有成数十万人以上时,我就只能站在队伍的最后,双手合十,为他们祈祷。
像这家牛肉店,员工的服务态度或好或坏,是员工个人的行为习惯,许多时候与力求生意向上的老板“无关”。
所以,人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大概就只能听从天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