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一篇不是分享如何求职几率更高,而是想分享如何在求职寻找另一半对象——工作单位时绕开一些坑,更好地求职,寻找到一家心仪的对象。
就我而言,我的态度是我会在找工作时除了关注一家公司的薪酬福利等回报,首先重要的是去关注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靠不靠谱。
在入职前,一定要先确认所应聘的是一家靠谱的公司,不要给一些骗子有机可趁!今天这一篇是结合前阵子找实习发现的坑和身边朋友的经历以及学到的法律知识跟大家聊聊如何擦亮眼睛避开敌方设的坑。
首先,在不知道一家公司是否靠谱时,为了保险起见,我们一定要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该公司的信息,毕竟现在的公司那么多,随便上哪个招聘网站都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公司,名字更是好多都没听说过,奇奇怪怪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起名字这块就已经多么源远流长了╮(╯╰)╭)。
建议可以上权威网站比如工商局网,或者更方便的微信小程序“企查查企业查询”搜索企业注册的信息资料,查看公司注册的信息是否与企业在公开的招聘平台发布的企业信息相匹配,这些信息包括企业注册年限、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4457262/8b338cf9520af371.jpg)
说一个我自己的案例吧。
前阵子找实习发现一家创办不久的新公司,该公司名字有四个字跟某稍微有点知名度的公司相似,于是这个公司借用了人家公司的噱头进行宣传招聘,发了一些别人公司的官网信息,还自称是该公司的分公司。
刚开始没多心去查以为真的是某公司的分公司,后来上网查了企业的信息又问了学法律的朋友才知道压根就是一没什么知名度的新公司。
官网上它的营业执照显示的是个体独立,这也就是说与它宣传所说的公司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真的是分公司,那么它的注册名称应该是以下这种形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4457262/9c7d5797ef11011a.jpg)
不得不服这公司这波宣传造势也是6666。
虽然新成立的公司立足比较难,借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理解,但我自己而言还是对此举不太苟同。
除了借用别人公司名号隐瞒应聘者这样的案例,有的公司在日常运转经营中已经涉及到了当初注册时未规定的经营范围,这种行为也是不ok的,轻则书面警告,重则罚款没收执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4457262/23c75df57c8fa4da.png)
另外,身边朋友还反应有些公司在招聘时会虚开工资,真实不一定有那么多的,所以在跟公司签订合同或者准备入职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关乎到自己自身利益的事情问清楚确认好。
(啧啧,关于虚假工资这点不得不说真的是很没品啊!!!欺骗我们求职者的感情,良心不会痛吗?)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求职者,其实我懂的也不多,没有太多丰富的经历,只是想把我所知道所经历的分享出来,希望正在求职的人看到也能多一些警惕。
如果你也有求职的经验想讲,希望你可以在评论区下面跟我一起分享好吗?
愿你来过也留下足迹,
你的点赞和关注是我坚持更文最好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