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理论》书评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我们不能样样胜利,但可以事事尽力;我们不能日日平安,但可以时时欢喜。——没想到,网络上的这段话竟然是我今天读《选择理论》这本书的最贴切的表达,为我更透彻地理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选择理论》的作者威廉·格拉瑟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选择理论和现实疗法的创始人。他从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专攻精神医学,曾为退伍军人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他于1965年推出的《现实治疗法》一书为该疗法奠定了基础。1967年,他在洛杉矶创立了现实治疗协会。1996年,他将自己在半个世纪的心里咨询经验基础上总结并建立的“控制理论”更名为“选择理论”。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对心理问题的创新解读。格拉瑟提出,我们应用已久的外部控制心理学,正是导致我们的人际交往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而很多心理和情绪困境,都是令人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导致的。选择理论认为,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信息,我们的情绪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一理论让我们得以转换视角,明确个人自由的边界,积极发展充分保障彼此选择自由的新型人际关系,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选择理论的应用可以遍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有人际关系存在,就有选择理论的用武之地。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廊桥遗梦》这部电影:一位读过书又对生活不太满意的农场家庭主妇,独自在家时遇到一位来拍照的摄影师,短短几天时间,点燃了她梦想中浪漫的生活全部,于是坠入爱河。但摄影师拍完走了,家人回归,生活还得继续,女主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幸福。
女主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被摄影师俘虏了芳心并以身相许呢?作者格拉瑟在书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优质世界。选择理论认为,每个人感知的许多现实与别人迥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独有另一个重要的世界,可称之为优质世界。这个小小的、个人的世界,在每个人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在记忆中组建,并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丰富。优质世界由许多具体的画面组成,这些画面可以分成三类:1、我们最想与之共处的人;2、我们最想拥有或体验的事物;3、我们遵循的理念或信念系统。只要在感觉良好的时候,我们都在选择行动方式,以让真实世界中的某个人、某些事或某些信念接近优质世界中的人、事或信念。至此,我们就明白,摄影师和他所从事的事情恰好符合女主心中优质世界里的要求,所以,女主心动投降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止是演员演的好,所谓“爱与忠诚模式”,即出轨还是不出轨,是人类一直面临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此类故事一再上演——一段无趣的婚姻,突然遭遇“真爱”,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还是放弃了,只能留下遗憾。很多女人觉得自己就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过着不太幸福的生活,但却一直没有勇气改变。
电影《廊桥遗梦》呈现的是道德选择的问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可以选择往左走或者往右走。但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出轨就要背负道德压力和新生活的磨合,不出轨就要继续忍耐无趣平淡。所以,那些女主们都望而却步,重新回归一潭死水的生活模式,原地踏步踏直到终老,留下的是唏嘘不已的人生遗憾和偶尔挂在脸上些许笑容的点滴回忆。
直到读《选择理论》这本书,我的思维才真正被打开。这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实特别简单,那就是“改变那些你能改变的,接受那些你不能改变的”。
比如对《廊桥遗梦》所设置的问题,书的作者说,很多人都被编剧骗了,女主角并不是只有“爱与忠诚”的二元选择,当然这两个选择都糟糕透了。女主角既不能找回那个摄影师,——即便找到也并不能保证以后就可以和他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但也无法再重复无聊的生活,她其实已经被架空了——经历了那次出轨之后,她再也回不到真正的“安静”了。
那怎么办?其实这倒不是坏事,作者说,这也许是很多人真正学会“选择”的开始——就是通过找到更好的办法实现自己的真正目标。女主角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其实并不是跟谁过,而是如何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虽然有点像口号一样,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女主角不管把自己依托给现在的爱人,还是偶然遇到的摄影师身上,其实都是不可靠的。是她自己放弃了生活,跟随爱人来到异乡,做自己不喜欢的农场家庭主妇。没有任何目标,没有任何生活乐趣,没有任何除了家务之外的追求。。。。。。
所以真正要改变的并不是这段关系,而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让自己可以不依靠一段关系或者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
当然,改变是很难的,所谓追求自己的独立、兴趣、人生规划可能会面临很多风险,所以很多人把自己的偷懒后的结果归结于命运。于是有遇人不淑、遭人设计、命中注定这些说法,甚至于因为这些不顺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作者很刻薄地一针见血指出:这些所谓的悲观、病痛,其实是个体的选择——他们表演出这个状态,只为引起别人的同情,以忽视他们逃避责任的软弱。
由此出现的很多焦虑症、抑郁症,其实都是一种“个人表现”——在书里面,这被称为某种“整体选择”。当一个人选择某种想法时,随之而来的,他的心情、状态甚至身体,都在随之发生各种变化,这就是选择带动的整体行为。譬如现在的很多产后抑郁症,就是这种行为,拿抑郁去应对现实,用自己的抑郁行动来维护心中的优质世界,所以这种个人选择痛苦的行为,是行动、思维、感受、生理表现这几方面的整体行为配套来实施的,是自己选择的。
这就是可怕的心理学,原来我们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心理原因。而我们的行为又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换句话说,我们思维的差异,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当时觉得这些选择没有什么大错,但它们却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人生路程。每年的高考学子因为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甚至各个想法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城市,结果就是以后的人生路程已经大相径庭,相差甚远了。
所以,知道了选择背后的逻辑,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困惑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不会跟着感觉走,而是用研究人思维和行为这个新的心理学——选择理论,帮我们分析每个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指导我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把人生握在自己手中,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美妙呢?
过你想过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