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个蹒跚学步的小子撅着小屁股,颤颤巍巍给妈妈拿来大托鞋或是递来一个小水果,哪怕是一个细微的进步,得到的全都是赞赏,夸张的表情里充满育定,眼神里也尽显爱意。妈妈对孩子的需求也是有求必应,尽其所能地满足。
有一种冷,是外婆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在我们隔代养育的高浓度家庭里时刻上演。
记得儿子小时常有的状态是白天玩的很开心,开饭时,吃上一小半开小差。好似瘪了气又随风滚动的气球,时而东张西望,时而飞上跑下,就是对吃饭无欲无求。
“妈妈,我不想吃了。”儿子鼓起勇气转头准备彻底离桌。
“吃饭要吃完,不能浪费。”外婆节约亳不浪费的声音。
“人是铁,饭是刚,一餐不吃,饿得慌,你现在是有的吃还挑三捡四。”多年教条家外公的声音。
“小孩长身体一定要好好吃饭,才能长高;不好好吃饭,以后不准吃零食”爸爸理智中夹带着威胁。
“再吃口青菜,等下又便秘。”极其不愿承认像外婆的妈妈,又如假包换的复印着。
现在回头来看,儿子也许只是想表达自己当下的想法,就是想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决定,这是多么珍贵的自我探索,构建自我做主的机会呀!
可就因为我们觉是,他是小孩,不懂得照顾自己,就必需听从大人的安排。否则就是难搞,不听话。
这里面住着多少权威,多少我觉得,多少自以为是,多少为你好,多少的担心与焦虑。
我们担心孩子,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会从偶尔变成经常,养成不爱吃饭的习惯,就会长不好,就会生病,生病就会很麻烦,这种麻烦会是有情绪上的焦灼,经济上的负担,工作、时间、心力上的平衡。
原来我是害怕麻烦,才不得不重复去唠叨,提醒,甚至是指责与控制,以期待孩子的行为符合我的期待。
原来我不是真的体会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而是在喂养我自己的“害怕”与“担心”。
小时的真实声音一次又一次地没有被允许发出,小小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地没有被全然尊重。
现在儿子长大了,在面临诸多选择时,如去哪玩,中餐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什么时间写作业,如何构思作文,如何定主题画,有什么样的梦想……
表现出犹豫不决,不能笃定选自己喜欢的。
我想说够了,我不要孩子长成我的样子。
我想说放手吧,孩子自带他的节奏与光芒。
我想说信任吧,唯有信任,孩子才能自信地成长。
我想说祝福吧,唯有祝福,孩子才能长成他自己独有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