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挑战简书的日更,每天都在想今天可以写什么主题?也渐渐地变成了一种习惯。
今天依然是非常颓废的一天,在床上躺得腰酸背疼。下午重新认真听了一堂儿童心理与儿童礼仪的微课,然后颇有感触。
最近一直反复听到一个词,叫做复盘。而我,特别不会复述故事,很多书看了之后也感觉收获很小。
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复盘,缺少分享。如果你学会了复盘,再把它用不同的方式分享出去,这个知识才是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所以今天我想写一个比较短的复盘。
微课里面讲到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从不同的心理学角度去解读它。
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这是一个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的经典故事。
讲的是孔融在他四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爷爷是一位太守,在他寿宴的时候,仆人端上来一盘梨,让孔融挑。孔融先把最大的那个梨挑出来送给哥哥。大家都问孔融,为什么要把最大的送给哥哥?孔融说,因为哥哥是长者,当然要吃最大的。然后孔融又把比较大的那个梨挑出来给弟弟,然后众人又问。孔融说,弟弟是年幼者,当然要吃大的。无可否认,当时孔融的行为举止博得全场喝彩,满分。
那现在我想说,如果从一个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孔融让梨的这个行为,并不是完全像我们理解的真的懂得谦让。其实,他完完全全的在众人面前上演了一场秀,一场非常完美的秀。因为他知道众人心里面想的是什么?他也非常清晰地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大人的赞美。小小年纪,他就完全掌控了大人的心理,所以他把最大的和较大的梨分别给了哥哥和弟弟,而把最小的留给了自己。
那么我们可以往后看一下。其实孔融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在他最后兵临城下之时,他依旧选择在城墙上吟诗作对,完全不顾及他的城民安危,最后他的妻子和孩子包括他自己都在战乱中死去。
所以说,表面上他可能看起来是懂得谦让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场秀,在他心里往往恰恰相反,是毫无规则和底线可言的。
英国的一位社会学家曾经对监狱里服刑的人和社会上各领域的精英人士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
一位服刑的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妈妈拿着两个苹果,问哥哥想要吃哪个苹果?他当然说想吃那个大的。可是妈妈听了很生气,说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就不能把大的苹果让给别人呢?当时他的弟弟见状,马上说,“妈妈,我吃小的,那个大的苹果给哥哥吃吧。”于是,妈妈就把那个大的苹果奖励给了弟弟。从那个时候起,哥哥就认为,为了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不说真话 。而他,就是因为诈骗罪入狱的。
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精英人士也分享了他的故事。他说,他们一共有三个兄妹。有一次,妈妈拿着三个苹果放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今天我们需要对房子外面的草进行清理。你们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任务,谁最先完成,可以先挑这里的苹果。我们知道,在很多西方国家,住的房子外面会有大片草坪,政府要求每家每户自己要定期清理。如果未及时完成,那么政府会雇人帮你清理,但同时你会收到一张很昂贵的账单。当时,这个精英人士最先完成任务,拿到了最大的那个苹果。他说,通过这件事情,让他明白一个人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两个故事是否带给你启发?
现在我们经常会组织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去参与,去体验,让他们去懂得感恩,懂得各行各业生活的不易。
比如说,在烈日炎炎之下,孩子看到一位清洁工做的非常的辛苦,脸上都是汗水。他会把一杯矿泉水递过去给那个清洁工。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这个孩子把这瓶矿泉水递过去是因为想博得大人的一句赞美或夸奖呢,还是他真的认为这位清洁工非常的辛苦,他只是想递一杯水让他解解渴。
如果是前者,那么他和孔融一样,只是掌控了大人的心理,做了一场完美的秀,在他长大之后很有可能会成长为讨好型人格,会一直活在别人的认可中。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这个孩子是真心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关爱,懂得了一个生命体对另一个生命体的关注,那么他的自我意识也是建立的比较完整的。
所以在儿童教学当中,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孩子合适的教育,这句话真的是非常正确。我们不能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去强求孩子完成一些规则或规范。
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工作当中,也要注重一些细节,不仅仅从孩子的行为表面去分析解决,更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这样才能为孩子带来一个正面的、适合他健康发展的引导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孔融让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