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途中,喜马拉雅推了康辉的新节目《一堂好课》,康辉的声音本身就很吸引人了,虽然无法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但我还是可以听他讲点别的。
《一堂好课》康辉担任“好课班主任”,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是第一期的分享者,讲述他眼中的百年苦难但是又百年辉煌的中国。课堂设立在了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北京大学学生宋玺,以及青年演员黄景瑜、屈楚萧担任“课代表”。
金教授从一个很有趣的点切入主题,国家之间战争为什么没有在边境爆发?为什么在卢沟桥爆发?
我是今年清明节去的卢沟桥,到了后阅读宣传册才发现,卢沟桥、七七事变这些事情竟然发生在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不到一小时路程就是市中心。那天天气不好扬沙,漫天黄沙仿佛给卢沟桥带上了历史滤镜,沉重且悲哀。
在那个动乱不堪、满目苍夷、没有光的年代,有那么一群热血青年怀抱着星星之火,向往着可以燎原的理想投身于时代浪潮之中,现在的青年可能感受不到那种热血和冲动,但金教授提到的一组数据很令我印象深刻。
190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组建自己队伍初22500人,两个月后,只剩下一千多人。
190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5000人,20天后只剩下一千多人。
放现在,哪个事件发生有一个人失去生命就会引起舆论,而这些人在当时牺牲得无声无息,他们可能会是我、是你、是周边的任何同龄人,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坚持,坚持将每个人的微光汇聚,让它能照耀到更远的地方。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把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力量归结为三种状态,暴力、金钱和知识,但其实还有一种是信仰,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那个年代那群人就是因为相信而看见的一群人。
这段让我想到我奶奶,我奶奶出生于1948年,比新中国大一岁,但小时候也没少挨饿,没少颠沛流离,每每和我讲毛主席都是说长沙就是因为毛主席待的时间久才没有蚊子的(原谅我奶奶无脑吹),但我奶奶是相信毛主席,相信他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其实就是信仰。
新一代的青年没能体会到百年苦难,但他们正在见证百年辉煌,从洋烟、洋酒、洋布到现在的made in China,中国加速度确实远超西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其他国家在两百年到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只是我们落下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加速度依旧不够,但幸好中国依旧在发力,而且这段时间人才的成长已经起来了。
金教授分享了他到福建平潭跨海大桥的经历,台湾海峡风高浪急,按照海上施标准,六级风以下才能施工,但是台湾海峡长年累月六级风以上将近两百天,按照一般工艺标准施工的工期只有一百天,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中铁大桥局和工人对平台的不断升级,将标准提升为八级风下可以施工,两百人同时在平台上工作很是壮观。
德国汉堡科技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主动与中铁大桥局联系,要求德国的本科生到平潭工地实习,德方全部支付费用,大学生两个月实习干什么,就是和工人在一起捆扎钢筋、浇灌混凝土、下沉箱,学这些基本的工业动作。在德国没有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只有到中国让学生们学习第一手是怎么建设的。
前不久金教授去到江南造船集团,也是一组有趣的数据:
第三艘航母的总建造师,1980年生;
董事长,1972年生;
总经理,1976年生;
副总经理,1979年生;
70后80后开始挑大梁了,中国的人才已经成长起来了。
或许这些离我们挺远的,没有多大感受,教授还提到了华为的5G,今天中国的5G技术领先美国3年、领先欧洲5年,这是1840年来中国首次在一项技术上获得世界领先,随着5G投入商用,开始建设基站,最新的5G手机研发出来,5G的普及其实会很快。
历史是人组成的,未来也是人组成的,人,才是一切浪潮中最坚强的力量。确实在中国的加速度里,人才的加速度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未来能走多远。
听完金教授的分享总想做些什么,但却又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坐在办公室开始工作后想明白了,做好你当下的事,让自己进步、成长,当自己的加速度和中国加速度同步时,你就做到了你想做的事。
下期节目是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主讲的国学课。班长黄晓明、课代表霍尊、于朦胧。
央视出品,必属精品,有什么理由不坐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