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说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它认为人的本质是恶的,我们只能通过后天的修正来让自己变得善,那么这正好与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是相反的。其实在荀子看来,虽然恶是天生的,但是经过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便可以成为善。但是如果我们让孟子反驳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那么孟子可能就会用这样的例子来反驳他:既然人都是恶的,那么又怎么会出现舍己为人这种现象呢?那么如此,荀子就不能解释这种现象了。这也是人性本恶的一种漏洞。我为什么在现在我们也认为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呢?其实荀子他只是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并不认为人一生终究都是恶的。他说,人性本恶这是我认同的,但是人可以通过后天的改变让自己从恶变成善。这才是荀子的真正意思。
那么比较出名的人之本性还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神是把我们按照它的形状创造出来的,最初亚当和夏娃按上级的安排居住在美好的伊甸园中,后来由于违背上帝的戒令偷吃禁果被逐出甸。伊甸园到大陆上生存,劳作繁衍生息。
在这里基督教所认为人只是具有神的一个外表,他并没有神的内心,他还是恶的。因为人类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去偷吃了禁果。并且在基督教中,人类到世界上是为了赎罪,保证自己死后可以上天堂。也就是说人类在世界上活着的时候是要把自己变成善的。那么跟孟子和荀子相比,这一点就很接近荀子——都一开始都是恶的,但是最后都要向善,但是向善的本质上不一样。荀子的向善是内在的,但是基督教的向善是外在的只是为了上天堂。
然后还有帕斯尔卡的人性观,它认为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有独特的理性。那么通过这点我们便可以思考。去思考自己未知的,或者是想要的,或者是决定自己的生命走向。那么,如果帕斯尔卡的人性是纯理性的,那么他就更接近荀子,因为纯理性可能就只是考到了利己。
还有康德他把人类的本质提到了道德层面,在康德看来,人也是会思考的一种动物,并且他思考的十分的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