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七(19)班 王乾成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儒家经典。它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论语》,那时只觉得它朗朗上口,整天摇头晃脑地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对它的理解和体会也在不断加深。
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受益最大的当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了。
第一句是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缺点。这句话让我知道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向别人学习。同时,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得到提高。进入初中,我交到了许许多多的新朋友。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点,主动向他们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得到进步。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孔丘有一个学子,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了一户农家的牛掉到了河里,这个学生就奋不顾身地把牛救了上来,这户人家感激并回报礼物于他,但学生拒绝了礼物,并收到了很多人对他高尚品行的赞扬。另有这样一个学生,因为做生意经常游走于各个国家之间,他救回了一个被骗到其它国家的鲁国人。当时鲁国有这样的一个规定,如果把流落在其他国家的鲁国人救回鲁国,鲁国就会给予奖励。这个学生接受了鲁国给他的奖励,有人因为这事就诬陷他,说他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做的好事。
孔老夫子表扬了故事里接受奖励的学生,批评了不要回报的学生。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子认为做了好事拒绝别人的回报,虽然能得到别人对你高尚品性的表扬,但也给出了一个暗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高尚的品行,如果今后有人做了帮助别人的好事并接受回报,其品性会被质疑,这样会使人做好事的积极性得到削弱,会使更多的想办好事的人消失。看来,做好事得到报酬也是理所应当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不符合道义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与富贵,是断不可取的,“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因为“义”获得的财富,我们应该坦荡、从容地接受。这句话改变了我对富贵的认知。我们并不排斥富贵,因为这是人们的正常追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损害道德,那就不可求了。
总之,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论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为我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辅导教师:任 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