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县区名字都是怎么来的
作者:南航
生斯长斯的家乡,它的名字怎样得来?在落地生根后、在落叶归根前,这都是每个人“根”本性问题,因为地名从不仅仅是简单符号,即使只以温州11个市、县、区名为例,小小两字,却音义俱美,深含文化,浓缩着地理、人物、音乐、民间传说......
“名不正,言不顺”,免费考证下它们的来历、来源、来龙去脉,顺便凑成四字嵌名谣——冷暖温州,白鹿城池,瓯居海中,卧龙港湾,天瑞地安,箫乐清扬,山水永嘉,玉苍之南,文成故里,风泰雨顺,千年平阳,百岛洞头,作为字词均不重复的广告语,打个头。
清《乾隆温州府志》温州府境全图.jpg
冷暖温州
温州两字,最早不是指温州。这话貌似语病,其实温州作为浙南名城,温州模式发源地,其名是从外地借来的,在落户今温州之前,南北朝西魏就有温州(今湖北京山县),初唐也有一个温州(今河北邢台市沙河县)。
回到温州的温州,最早属于上古大禹划分“九州”中的扬州。明代《弘治温州府志》说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永嘉民李行抚诣阙,请置州。四月,制以(括州)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其地自温峤山以西,民多火耕。冬月,地常暖少寒,故名”。清代的引文大同小异,“其地自温峤山南,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故名”。温峤山即温峤岭,在今温州与台州交界处的温岭县内,也是温岭县名的由来。《尔雅》解释“燠,煖也”,《说文解字》解释“煖,温也”。多米诺骨牌一圈推下来,原来温州也可以称为燠州煖州暖州。
温州正因冬不太冷,夏不太热,属于宜人的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生逢其地,我曾在应邀为《世界温州人》杂志写的两期卷首语里,煽情表达了“世态再炎凉,人情再冷暖,不辞长做温州人”与“此心温处是吾州”。算起来,温州至今已经1300多岁了。
白鹿城池
鹿城,白鹿城,白鹿城池,它来自郭璞建城的传说。东晋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323),温州建城,相传大学者、风水大师郭璞(字景纯)正好寓居温州,于是聘请他为总设计师,筑城之际,有白鹿衔花而过。鹿是吉祥物,白鹿衔花无疑是一种祥瑞,后来温州就别称白鹿城,简称鹿城。
但是我要煞风景,郭璞筑城迄今还是一个悬案,具体争论不展开,因为写过万字论文《驳郭璞温州建城暨县治选址说》,刊登于《温州文物》杂志上。
虽然到底能不能跟郭璞拉上关系,学界还在吵架中,但鹿城之名,至少到南宋就有了,证据是南宋乐清状元王十朋有一首《郭道山》诗:“学道无成艺有成,青山犹以道为名。匆匆不及登山看,归看家山白鹿城。”下注曰:“永嘉城号白鹿,有郭公山,亦以景纯得名。”
1984年,鹿城区成立,鹿城就专称中心城区。迄今瓯江大桥桥头还矗立着白鹿与花、姑娘的雕像。
瓯江大桥头的白鹿、花、姑娘雕像.jpg
瓯居海中
从传说上看,鹿城的得名比温州早,比鹿城更早的是瓯海,它来自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里的“瓯居海中”。
温州最积满灰尘的称呼是瓯,先秦之前,陆地还未因地质造山运动而大片显露,周围尚被海水包围,时为瓯地,又因位于中国东部,称为东瓯。郭璞注释“瓯居海中”,明确说“即东瓯,在岐海中也”,后来瓯海便被连称。延至瓯江口、温州湾一带海面,也称瓯海。
“瓯”“海”两字连用,最迟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证据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来温当太守,一年后辞官回乡,写有《北亭与吏民别》诗,诗里提到“憩泊瓯海滨”。《温州市志》称瓯海“以地处瓯江之滨定名”,可这跟“海”字何涉?岂不半身不遂,还不如说“地处瓯江之滨与东海之畔”。
瓯海一度比温州还要大,1914年,温州与处州(丽水)两地被设为瓯海道,由此温州人都可称为瓯海人。
瓯海1981年置县,1992年改区,可惜现在的它已经名不副实,其所辖毗邻瓯江的临江镇、上戍乡、双潮乡被划分给鹿城后,无江可滨,毗邻东海的永强片被划分给龙湾后,无海可畔,遂不免想,如今的官员总是胡乱拍板野蛮决策,对历史文化啥都不知道,人文底蕴需要传承,而不是破坏。为什么不在现实中保留下古老地名的原始内涵,让世世代代能顾名思义,有个发思古之幽情的借口?
卧龙港湾
龙湾其名,原来颇沾岳飞的光。南宋初年,金兀术侵犯龙湾,被岳飞、韩世忠打败,当然,该龙湾在江苏南京市西北。岳飞一度因为收复中原有望,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壮语,黄龙府即今天吉林农安县,而农安旧称龙湾。
不过,温州龙湾跟上述两地都没什么亲戚关系,明姜准《岐海琐谈》说“温之龙自括西驶,至海而尽为永嘉场。……永嘉场虽僻在海隅,实中出之干也。……岛屿环列,来龙叠嶂,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
原文实在啰嗦,概括增补,即风水学上,龙湾(旧称永嘉场)版图沿着东海蔓延,温州山脉如巨龙,境内大罗山主峰李王尖的分支从西南向东北蜿蜒,直抵瓯江东海之滨,形成深水港湾(海之弓)。
也许因为这种风水观点,明代初期就有了龙湾地名。龙湾英桥文人王毓有《村居八咏·龙湾井》诗。明《嘉靖温州府志》《嘉靖永嘉县志》里已有龙湾,当时作为村名、山名、斗门名。清代,乐清贡生林世菁有《龙湾春雨》诗:“鹿城鼓棹到龙湾,渡口风光又一番。鸥为情闲行泛泛,鸠因泥滑唤关关。村庄烟火江边树,客路家乡海外山。底事无心云出岫,濛濛送雨湿春衫。”至1984年,成立了龙湾区。
天瑞地安
瑞安的乳名有罗阳,安阳、安固,建县于三国时期吴国大帝孙权的赤乌二年(239),瑞安之名来自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902),有白乌栖于该县的集云山,“天下乌鸦一般黑”,黑乌鸦被民间视为不吉利的象征,白乌鸦自然成为祥瑞,唐代安固令、永嘉人、进士薛正明就赶紧向朝廷献告,当年被唐朝封为越王的钱镠觉得实在是好兆头,遂奏请改安固为瑞安。看来瑞安可以仿效白鹿城,别称“白乌城”了。
相比如今作为县级市,历史上瑞安辉煌得多。南宋咸淳元年(1265),宋度宗赵禥登基为帝,此前,他在宝祐元年被封为永嘉郡王,永嘉郡(温州)就类似于他的“潜邸”,即即位前的住所,温州遂被改为瑞安府,所以温州人除了可称为永嘉人、瓯海人,还可称瑞安人。
箫乐清扬
作为温州另一个县级市,乐清之名来自该市一个美丽神话。传说春秋时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又名乔,字子晋。神仙就是神仙,作为道教神话人物,连名与字都可以变来化去,颠来倒去),从遥远的中原大地来到蛮荒的乐清,游览乐清的西山,兴致所至,悠然登台吹箫,箫音美妙,乐声清越,演奏完毕,还用当地山泉沐洗其箫,于是用“乐成”(奏乐完毕或曲终之意)命名其地,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二年(374)作为县名。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为避朱温之父朱诚的讳,据汉代刘熙《释名》“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改名乐清。乐清跟乐成比,就更容易让人接近王子晋传说了。现如今,其市区的箫台山、沐箫寺,乃至其文联刊物《箫台》都跟这个传说血脉相连。
不过,当代《乐清县志》与《乐清县地名志》有另外说法,引用了《礼记》乐论篇与《尚书》里的“箫韶九成”,对此,我也有专文辩论,这里省了,如今读者哪没耐心看长文。
山水永嘉
永,在《尔雅》里是长,是远,是长远,在《说文解字》是水长也;嘉,在《周礼》里义为善,在《尔雅》里又意为美。据永的《尔雅》义,永嘉用成语来训诂,就是尽善尽美,确切说,是无尽善无尽美;按永的《说文解字》义,永嘉即“水长而美”。
山水永嘉,水自是“长而美”的楠溪江,现为国家级风景区,不过要给外地游客打预防针,楠溪江本身名不副实,比溪大,比江小,非溪非江两不像,名副其实的倒是永嘉第一大河。山,以山地丘陵为主的永嘉,被楠溪江掰成括苍山脉与雁荡山脉,其间点缀着四海山森林公园,以及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时题咏过的绿嶂山,风雅导致日后的苏轼写下“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无论从词源史还是命名史衡量,永嘉都排在温州前面。东晋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323)立永嘉郡,管辖温州以及周边地区,永嘉遂成为温州的古称,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永嘉才降格为县名。至1949年,温州市成立,永嘉县境只包括瓯江以北。换句话说,温州如今的县市区名里,“永嘉”是最早出现的。
但永嘉得名,还有第二种说法,即瓯江古称永嘉江,以江得名。
玉苍之南
苍南1981年建县,因为地理位置绝大部分坐落在玉苍山之南而得名。相比云南称为“彩云之南”显得诗意有余,准确不足,“玉苍之南”属于实话实说。但以取名艺术性看,手法实在拙,还不如干脆叫“玉苍县”。
玉苍山也是该县著名风景区,省级旅游胜地,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名寿山,传说是王母娘娘做寿之地,因收藏着各路神仙祝寿贡献的宝石,大量宝石堆满山,把整座山变成了宝玉的仓库,故名玉仓山,后来山上长满苍翠的树木,又改名玉苍山。
文成故里
明武帝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诰令称赞明朝开国元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刘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是“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因此赠封太师,赐谥号文成。
民国35年(1946),析瑞安、泰顺、青田三县边区建立一个新县,由于新县范围里有刘基的故里,还有刘基墓刘基庙,于是以刘基的谥号命名该县。从此以后,刘基也成为文成县第一名人,最大一张金名片。
然而“文成”又是什么含义呢?诰令原文并没提及,查对下历代谥号的GB(国家标准)《逸周书·谥法解》,“成”是安民立政的意思,“文”一共有六种含义,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对照刘基,倒是可以做多项选择题。
风泰雨顺
用这四个字说明泰顺之前,我考虑过“国泰民顺”,因为风泰雨顺“篡改”自风调雨顺,国泰民顺“抄袭”自“国泰民安”。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在朝廷镇压了浙闽边境邓茂七、叶宗留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后,巡抚孙原贞奏请把瑞安义翔乡与平阳归仁乡合并而成,设置新县,皇帝朱祁钰以“国泰民安,人心效顺”(一作“归顺”)而赐名。
统治者要的是“国泰民顺”,即便穷不聊生、上吊自杀也别造反;老百姓要的是“风泰雨顺”,即便世道黑暗仍渴盼好年头,可以赖活。抛开历史与政治,作为身处深山的一个县城,泰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基本上风泰雨顺。
千年平阳
说到平阳,很容易使人想到“虎落平阳被犬欺”,后者的平阳指地势平坦明亮之地,跟温州平阳县毫不相关,用地理来对照,温州平阳多山地丘陵,占全境65%,也不算地势都平坦,但有趣的是,该俗语的另一句“龙游浅滩遭虾戏”,其中“龙游”别义居然也是一县名、浙江衢州市龙游县。
实际上,“平阳”一词最早的含义是传说中的帝尧之都(今山西临汾市),因地处平水之阳而名。温州平阳当然并非遗传自此。作为县名,平阳最早称始阳,来自其境内有始阳江,即今鳌江;次曰横阳,来自境内有横屿与横阳江(始阳江的后名);末谓平阳,来自五代十国时,即后梁末帝朱瑱乾化四年(914),钱镠因横阳之乱被平定,继改安固为瑞安、乐成为乐清后,改名改出瘾来,取“平定横阳”之义,改横阳为平阳。
而在民间传说里,钱镠忌讳横阳的“阳”与他的死对头吴国统治者杨行密、杨渥、杨隆演的“杨”谐音,为此取此名双关踏平杨氏之意。钱镠如果想到跟古尧都重名,为防被诬告僭越,也许还要改名吧。
平阳建县始于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283),距今已经1700多年,若从今名平阳的914年开始,也有上千年历史。而且它还是苍南之“母”,苍南最早的7区1镇就“产自”平阳。
百岛洞头
跟“千年平阳”相对,就是“百岛洞头”。洞头1953年才建县,由103个岛屿组成,因称“百岛县”,其文联刊物《百岛》便由此而来,2015年改为区。
洞头得名有两说,一为娘娘洞说,一为福建渔船掉桶说。当代《浙江省洞头县地名志》为娘娘洞说,Long long ago,洞头半屏岛上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金娘,与丈夫住在一山洞里,该山洞与洞头本岛南侧一海洞相通,金娘夫妇后跟一条残害渔民的巨大毒烟蛇精搏斗而死,于是人们为纪念她,将她所住的洞称为娘娘洞,半屏岛一端为尾,称娘娘洞尾,洞头本岛一端称娘娘洞头。后词义扩大,洞头被代指全岛。
但福建渔船掉桶说也非“空穴”来风,当代《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洞头县卷》《温州导游词》就说几百年前,有福建惠安渔船到洞头洋面捕捞,绕着本岛行驶,一伙计用吊桶打水洗碗时,桶绳断了,吊桶掉落,随即被流水冲走,冲进岸边的崖洞里。后来渔船绕到岛现今胜利岙的海边时,意外发现吊桶从另一个崖洞里漂流出来。渔民便猜测两个崖洞是相通的,是一条海洞,海洞从岛底下一直通到这个岙口。他们就把吊桶掉下来的地方就叫洞头,浮上来的岙口叫洞尾。
如果说传说故事不足为训,看看正经地方志里的记载。清雍正《浙江通志》里有洞头之名,光绪《玉环厅志》卷首图经与舆地卷里,记载有洞头隩、洞头门、洞头山,洞头隩位置即今洞头本岛,洞头门为本岛与半屏山之间的水道,洞头山为三盘山的南旋西折,这说明至少在清朝雍正以前已有洞头之名。
说明
这是删节简略版,全文原刊于2008年温州市鹿城区文联刊物《墨池》第三期第四期,题为《温州市县区名来历考》。
后续
2017年除夕,我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嵌名祝福:“谨代表大温州,南航祝你事业泰顺,前程平阳,家庭瑞安,文成艺就,乐清人雅,一切永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