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正陪一云南来的客人参观博物馆,手机收到一条微信,是一友发过来的图片,令我从中找出一动物--骆驼。
骆驼,你藏在了哪里?骆驼?脑海中立马浮现了有着两个驼峰的棕色的庞然大物。好,那就把它找出来吧。
可我反反复复找了四五遍,看到了鹦鹉、兔子、蛇,找到了蚂蚱、刺猬、孔雀……,可就是没找到应该找到的骆驼。
满腹狐疑的问他:“你确定有?”
他笃定的回答:“有!找吧。”
又问:“你找到了?”
回:“没。所以让你找”。
笑。遂又各种找,始终无果。
身旁客人见我双眼圆瞪紧盯着手机好久,感觉很奇怪,便问怎么了。
于是,我将图转发给了她,灵机一动地说:“找找里面都有哪些动物”。
“……乌龟、袋鼠、马、骆驼……”话音未落,我立刻询问,骆驼在哪?
她指着屏幕上的一角,果然,在马尾巴的下面,一个小小的白色的骆驼赫然在目。
我哑然失笑。
随即与她讨论起来。为什么我那么久,那么费力却无果,而她却在几十秒内迅速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是我老眼昏花了么?还是老年痴呆了?哈哈
差异就在于:
朋友给我的指令是“找出骆驼”,目标明确,清晰。
而我给客人的问题是“找出里面有哪些动物”,没有限定目标。
事实证明在这种具有发散思维和需要想象力的事情上,既定目标越明确越清晰,反而越限制了思维。
本案例中就是按照惯常的思维定势,去定义了那个“有两个高高的驼峰,棕色的庞然大物”,也是按此图索骥。我和朋友想必都是落入了此定势中,因而双双无果。
而我给客人没有任何明确指令,只给她一模糊概念--“找动物”,思维便可不受任何约束的驰骋,很快发现了小白骆驼。
这就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有育儿专家告诫,不要提前教孩子识字。而该多让其玩看图说话。就是为了不要让特定的文字、特定的故事来限制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同样是一套“小马过河”的图片,在没有给孩子灌输任何故事情节之前,孩子们会看着图画,编出各种各样的故事,甚至会与“小马过河”的故事本身毫不搭边。
我们能说他们错了吗?
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他们的认知是空白多于填充,所以才会有无限可能,有无尽的想象。这就是“天真”。
而随着年龄增长,“见识”越来越多,被强加灌输的东西越多,思维也会越来越被固化。因为头脑越来越满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时常放空自己,方可为受物之埏埴,为盛物之牖室。
网友评论